论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存在一股潜在的“返归自然”的哲理思索,它体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他认为再造中华民族的灵魂,靠的不应当是西方化的理代文明;唯有从民族文化的原始生命中寻找活力,回归人生情态的自在、自然和人性的强悍、自由,才能复活民族的生命力。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地处源水流域下接洞庭湖河水不但养育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格,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他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了小说优美的诗意,湘西特有的秀丽的河流山川给予了沈从文美的熏陶,赋予他作品一种牧歌情调。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我认为他有下列几个方面审美追求: 一、以“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双重经历和审美眼光,讴歌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讽刺都市生活的糜烂,人性的扭曲。 在探讨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时,我注意到他所使用的一对特殊范畴——“乡下”与“城里”。这对概念,成为沈从文特殊文化观念的载体。 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乡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 “城市”与“乡下”,是作为一组对立的范畴,存在于沈从文的话语中,代表着沈从文特殊的价值判断。所谓“城市”,就是约定俗成的“文明”;所谓“乡下”,就是沈从文崇拜的“自然”。在沈从文的话语中,与“城市—乡下”这一组对立关系范畴相应的,是“文明—野蛮”、“异化—自然”、“虚弱—强悍”、“虚伪—淳朴”……在“城市—乡下”及与之相对应的诸范畴中,沈从文选择的是后者。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在确立自己的文化理想和道德尺度时,甚至不惜对现代文明持决然的排斥。但他用以指称并进而否定的“现代文明”,其实仅仅是现代文化中某些特殊的和表层的方面,如声色光电、车水马龙、喧嚣纷扰、富丽堂皇等。“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以外,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不仁。这并非你们的过失,只是你们的不幸,造成你们的不幸的是这一个现代社会”。“乡下”是原始的、自然的、未经规范的;一切生命,在此都遵循一种法则——自然的律令——生长、繁衍、淘汰。自然的律令,在沈从文的观念中,既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之“天命”,也包括人群发自本性的争斗,甚至残杀——人类的历史,族群的繁衍、变迁,千百年来不就是在自然淘汰中延续的吗? 如《第二个狒狒》、《棉鞋》等,在讽刺都市人的势利,、虚伪、冷漠时,常常表现出一个备受歧视的外乡青年的敏感和自尊。但愈往后,他愈自觉地意识到,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以及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是,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他的价值判断,永远不能脱离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那深深镌刻在他记忆和情感中的人与事。 在他的创作中,那些最具美感和生命力的作品,尽管仍然出自他以湘西为模式的“乡 论沈从文的审美追求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素质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自我教育 | 下一篇:论企业经营者(经理)的激励机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沈从文 审美 追求 | 2013-02-20 12:17:4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