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犁小说中的美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自己特有的风格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一首首抒情诗、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一幅幅风景画。不错的,他的作品不像有些作家的作品那样金戈铁马,也很少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它们却送来缕缕荷花香,沁人心脾。正像茅盾说的“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不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不落轻佻。” 孙犁是从抗日战争开始走上创作道路上的,更具体地说,是抗日战争唤醒了他的才情,于是他就奋笔疾书,写了这篇篇优美的文字,他认为每种事物都有一种美的及至“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驮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他们的及至。”他创作的原则就是反映这种及至的美,下面就从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性美和人情美。纵观孙犁的全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作家创作的轨迹,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抗日战争,震撼着中华大地上每个人的心,战争破坏了人民美好的生活环境,亡族灭种的危机迫使每个人拿起武器,打走侵略者。 正像孙犁在《荷花淀》的写作中所说的“当时,一个老太太喂着一只心爱的母鸡,她就会想到: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里的母鸡也活不成。一个小男孩放牧着一只小山羊,他也会想到:如果父亲不去打仗,不只是自己不能活,他牵着的这只小山羊也不能活。”抗日战争唤醒了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于是,在冀中平原上的人们就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战歌。作为一个时时关注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作家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孙犁就是这样的被感动着,然而,孙犁他这位忠实生活的作家却不愿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这就造就了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中很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小侧面、一个小小环节,用重笔去写它,使它光亮起来,从而表达了作者创作的美学原则,赞扬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我们还是拿《邢兰》这篇作品加以分析。这个名字为什么能叫作者记住呢?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痨症,眼睛也没有神,干涩的。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因为他的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这样一个干瘪的没长胡须的瘦小老头的形象,如果请一位善于画像的人给他画张像,那一定可笑的很,作者为什么恰恰记住了这样一个人?就是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革命战争年代劳动人民身上特有的美德:乐观、勤劳、勇敢、乐于助人,这种美德广而言之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他在特定历史时代和条件下触发的。 作者当时住的房子可以说称得上“冷”,“我一坐下来,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凉得红肿僵硬了。”此时作者的心中自然能想到火,可是,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走出转进,缩着头没有办法。”邢兰的出现帮助了寒冷中的作者。我们看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我以为,这是老乡们过去的习惯,对军队住在这里以后的照例应酬……”当时作者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他对邢兰是不信任的,可是,当劈柴燃烧起来一股烟腾上去时,作者无言。简洁的几笔描绘着邢兰烧火的情景,他眯缝的眼,一个低平的鼻子,而鼻子像一个花瓣翘上来,嘴唇薄薄的,又没有血色,老是紧闭着。此时无言,却胜过千言,只有那柴火在噼噼的响。作者的心情是 浅析孙犁小说中的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网络教育的好处 | 下一篇:浅析苏文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析 孙犁 小说 | 2013-02-20 13:01:4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