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数学合作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充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吸收同伴经验,并且可以逐步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 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 , 使得许多孩子没有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应有其特殊性。 首先,起步要“慢”。刚入学的学生,首要的是进行课堂基本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待他们初步具备守纪律、会上课等基本素质后,才逐步引进合作策略。其次,起点要“低”。在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感受合作成功的愉悦,掌握简单的合作技巧,要求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最后,教师的参与性要“强”。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既无系统的合作技能,又无现成的交往模式,再加上自控能力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时要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共同活动,做示范指导。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完全替代,更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如在教学“认识10”时,数小棒10根,并捆成一捆。我就让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8人一组),数小棒的过程没有困难,但要捆成一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有问题了。这时我就提示学生,有人有困难了,谁能帮助他。经教师一提示,小组里大家相互配合,很认真地完成了捆小棒的任务。 二 教给合作方法,积累合作经验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的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 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如“ 比一比”一课,在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原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有哪些用品,有哪些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试论小学生数学合作习惯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试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生 数学 合作 习惯 培养 | 2013-02-21 19:15:1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