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和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巍然高耸的两座山峰,他们代表了我国诗歌的顶峰,同时又是盛唐之音的指引者,他们的许多诗中都涌动着盛唐气象。然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不同,一个是浪漫的高蹈,一个是现实的沉潜,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盛唐之音 浪漫 现实 李杜 一、盛唐之音 李白和杜甫,一本庄骚传统,故而诗风飘逸浪漫,一源《诗经》,关注现实,所以沉郁顿挫,但作为盛唐时期的两位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他们的诗歌又共同体现了盛唐之音,所谓盛唐之音,那就是有高远的理想,昂扬奋发的精神,阔大辽远得意境,清新自然的言辞,饱满丰富的意象,在这方面,他们是相通的。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而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从此以后的20多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华富庶的时期。《新唐书食货志》:“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由此可见多么富强昌盛。杜甫与李白一样也生在这样的“开元之治”,因此他曾动情地回忆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忆昔》)。 处在这样强盛的时代环境之中,感应着时代的潮流,无数的人,尤其是士子们,油然而然的生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李白之志尤其大,《唐书语林》卷五记载:“李白开元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以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之丈夫为饵。”宰相悚然,这里的钓鳌当然是比喻,一方面是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表明其大志大也,绝不是一官半职之类的小官,而是如杜甫所说的:“窃比稷与契,宴之淡,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其他诗里,如:“东山高卧时未晚,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杜甫一直有着“诸葛亮情节”,“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梦想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入朝为相,兼济天下。“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的志向是如此之大,而我们看看大历,乃至唐末、宋元明清的文人骚客,有多少像他们一样曾经饱满热情的为时代的昌盛所鼓舞而高歌理想志向? 盛唐时期,疆域辽阔,天地和清,因此在诗歌里常有那种阔大辽远的意境。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固然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壮快,但以“银河”为喻,则使得诗句阔大起来,而不局限于一条瀑布。《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诗句的描绘,可见黄河之壮观,而且是从天上来,那样一种辽远壮阔的景象真是撼人心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裴十四》),亦是如此。此类例子在李白诗中大量存在。而杜甫,他的诗虽是现实主义的,但也有此体现,如《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塞上,天上,波浪翻涌,风云阴沉,多么壮观的境界。《登高》更是将秋天的长江之景的苍茫浑远深刻的表现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是无边,视界极远;长江是不尽,万里奔腾,何其辽远。 同曲不同调的盛唐之音的高歌者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网络商店 | 下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幼儿教..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不同 盛唐 之音 歌者 | 2013-02-21 19:18:1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