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摘 要]《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诸葛亮这位从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到最后“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平民乃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遇之恩”的悲剧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 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 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征程。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大事小事 “事必躬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且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 第一百零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第一百零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二)三顾之恩,涌泉相报----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同时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守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 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注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 | 下一篇:中小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诸葛亮 形象 悲剧 | 2013-02-21 19:48:0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