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女子杜丽娘——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也是明代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它的光辉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杜丽娘是作品的女主人公,这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林黛玉之前出现的最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反叛、痴情。 一、反叛性格 初露端倪 杜丽娘出身于名门望族,可谓才貌双全。父亲是南安太守,对女儿的教育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严格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培养杜丽娘,希望把女儿培养成像东汉的班昭和晋朝的谢道韫那样的贤淑之女,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知书”是为“知礼”,是为培养性情,铸造灵魂。因此,有些书是不让读的。杜宝说:“《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其余书史尽有,只可惜她是个女儿。”(《延师》)所以,在延师就学以前,囿于父教,杜丽娘就已经“男女《四书》”都可逐一记诵了,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 杜丽娘的母亲则是个循规蹈矩,恪守封建规范的贤妻良母。她虽曾被杜宝指责为“纵女闲游”,但其实对女儿的管束和防范是极严的。她这样训戒春香和丽娘:“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翦朵。”(《慈戒》)甚至看见女儿裙衩上绣着成双作对的花鸟,也禁不住引起她的骇怪和警惕。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迂腐而且顽固,心如死灰。他按照孟夫子“求其放心”的教导来修炼自己,也用它来教训和管束学生。他心如死灰,差不多连一丝活气也没有。听说杜丽娘要游园伤春,他竟然大惑不解,大惊失色,对春香说:“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个伤春,从不曾游个花园。”(《肃苑》)在他眼里,杜丽娘只不过是一个可以照礼教要求塑造的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就是在长年的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杜丽娘长成了一个柔顺阴柔的少女。她周围的人爱护她,只要求把她塑造成合乎礼教典范,而没有把她当一个有感情的活人。杜丽娘整日拘禁在绣房和书塾之中,不仅与社会隔绝,而且与大自然隔绝,连一丝春天的气息也呼吸不到。甚至于刺绣累了白天在闺房里打一个盹儿,也被视为有背家教的非礼行为,连杜夫人也因此招来“娘亲失教”的罪名。 为此,杜丽娘感叹:“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十六岁的少女在怀春,渴慕一个情人。这是天然的感情,无奈她是千金小姐,封建礼教使她常年深居简出,游园还是第一次,哪有机会见什么少年郎?她没有机会遇见男子,当然不知谁是其意中人。从此我们不难想见贵族小姐杜丽娘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狭小、空虚、苦闷!娇贵而养尊处优的小姐生活,不啻是人间地狱,精神的牢笼,正因为空虚、寂寞、苦闷,她才会渴望异性,渴望爱情。当她的塾师陈最良为她按道德标准来讲解《关雎》中的“后妃之德”时,她却本能地感到这是一首男女之间的热恋的恋歌。因为,杜丽娘的心中早就渴望找到一个才貌相当的如意郎君,只是由于礼教的禁锢,这种心理从未敢让人知晓。如今连小鸟都有追求自由生活的权利,何况自己是一个正当青春的少女呢。她认为年轻女子应该得到异性的爱恋。 痴情女子杜丽娘——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痴人满纸辛酸泪 后人同品痴中味 | 下一篇: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痴情 女子 杜丽娘 浅析 《牡丹亭》 形象 | 2013-02-22 10:03:1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