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氏父子谈《雷雨》的双重悲剧 《雷雨》是一部不朽的悲剧作品。剧中的八个人物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悬殊,但每个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感情要求去生活,他们的人性自由或受到来自外界的压迫,或受到来自自身的抑制。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他们,让他们生活在冷酷的现实社会中而又无法逃避,最终酿成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本文通过解析周朴园、周萍两父子的人性情感世界与人性纠葛,解读出《雷雨》中的双重悲剧。即一重是作者努力表现的一种人性受诱惑、人性受压迫、人性自由泯灭、人性受催残的人生悲剧,由“第九个角色”操纵,来自于作品深处的悲剧。一重是作者为满足观众兴趣,强化悲剧效果而安排的人物死亡的命运悲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而曹禺在《雷雨》中给我们的回答是人性的自由和宝贵的生命。《雷雨》中所展现的就是人生这两种价值被毁灭的悲剧。 在这里,我们仅从周朴园、周萍这两人身上来发掘隐藏在他们悲剧身后的未知力量,剖析这场人性毁灭中他们所展示的情感世界,以此解读《雷雨》的悲剧内涵。 一、周朴园——封建的卫道士,悲剧的始作俑者。 周朴园,某煤矿董事长,资产阶级、封建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在《雷雨》中,他代表着封建统治力量,言出为令,统领一切。这样的人,按理说应该完全有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要求去生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三十年前,作为当时周公馆内的大少爷,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不顾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爱上了他家中侍女梅妈的女儿梅侍萍,并同居两年多,生了两个孩子。应该说,这时的周朴园,他是爱侍萍的,他的感情要求和现实生活是相统一的,他的人性也是健全的。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周朴园为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他不得不放弃对侍萍的感情,并在大年30的晚上,狠心将其赶出家门。这是周朴园不愿而又不得不为的。侍萍的愤而投河,这更增加了他的内疚。这是他的感情生活追求和现实利益之间的第一次矛盾,但作为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少爷,他必须选择后者,尽管是痛苦和愧悔的。由此也拉开了悲剧的帷幕。 30年来,周朴园生活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中,变得老练、狡猾、奸诈,不仅学会了把金钱用做人命买卖,而且也学会了用警察局做护身符,帮助解决类似随意克扣工人工钱的事情,不择手段地敛取钱财。但是,事业的成功,却不能填补他感情上的空虚。于是,他用各种方法来思念侍萍,企图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从南到北多次搬家,仍然使用侍萍当年曾用过的家具;他保留着侍萍夏天总爱关窗户的习惯;30年来,他牢牢记着4月18日,侍萍的生日;千方百计地打听侍萍的坟地,想把她的坟修一修。总之,他用各种方法纪念侍萍,表达他对侍萍的歉疚之情。可是,侍萍没有死,30年后,在周公馆的客厅里,他们不期而遇。周朴园纪念侍萍30年,可谓情深意笃,现在相见,按照情理,周朴园应该是喜出望外,理应张开热情的双臂,欢庆与侍萍的重逢。可是现实却是,当认出侍萍后,周朴园马上一脸冰霜,严加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他对侍萍严厉拒绝,极力回避。他的反常表现,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他先前对侍萍的纪念是不是真诚的? 30年前,是什么力量让周朴园绝情地抛弃侍萍?30年后,又是什么原因让一直思念侍萍的他见到他所日思夜想的人之后立刻变成另一副嘴脸? 有人说,30年前周朴园根本没爱过侍萍,30年来,对侍萍的纪念也是完全做给别人看的。我想并不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周朴园是坏人,就把他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加以否定。事实上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一样有着所有人都有的感情的人,他也有爱,特别是年轻时最初的爱。但周朴园是矛盾的。30年前,他要娶那位小姐,不是强调她的美丽、贤慧,而是强调“钱”和“门第”,这里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大段空白。周朴园抛弃侍萍,我们可以感觉到是有一种力量在逼迫他,来自 从周氏父子谈《雷雨》的双重悲剧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 | 下一篇:从陶诗与酒看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周氏 父子 《雷雨》 双重 悲剧 | 2013-02-22 11:05:3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