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堵与疏 ——大禹治水给我们的启发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首领们都推荐鲧。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带领人们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 堵和疏是内涵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如何巧妙运用却大有学问。历史上堵和疏运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样治水的鲧和禹。据史料载,禹的父亲鲧奉命治理水患,采用堵的办法治水。水走到一处,他就发动群众用土或沙石去堵。可是堵的结果,水患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因水患太重而颗粒无收。夏朝的当权者一怒之下,竟将鲧杀掉了。后来鲧的儿子禹又被派去治水。他汲取了父亲的教训,采取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治水方法,那就是改堵为疏。在水流经过的地方,他不是堵,而是顺着水的流向挖渠疏导,让水顺畅地往低处流淌。这样,水大的时候可以顺着沟渠往低处流,无水的时候还可用沟渠中的水浇地。人们感念禹的治水功劳,推举他为夏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鲧和禹治水之不同,往往被分析成堵与疏的不同。依我看来这只是表面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这是两种对待灾害或者说挑战的模型。 鲧是堵水。属于刺激——应激型,即灾难发生时,冲上去,迎战。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场面,高潮迭起,场面壮烈。有奋战,有牺牲,可歌可泣,英雄辈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禹的治水就不同了。他寻根溯源、标本兼治,他的治水属于未雨绸缪型。大禹治水没有戏剧性的场面,他没有在洪水滔天的紧要关头,冲上去堵沙包,他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打算,他把治水看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艰难困苦,但是平淡无奇。平淡得有如生活。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 论堵与疏——大禹治水给我们的启发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 | 下一篇: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的形象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堵与疏 大禹治水 我们 启发 | 2013-02-22 11:27:5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