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赋予其新内涵、新内容。作为一位“健康”的人,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行为模式。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环境的快速变迁、竞争的日益激烈,造成人们在适应上的一些困难,人们的心理问题与社会行为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_有增速的趋势。而在人的一生中给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正是幼儿期,一个成人心理上的异常或行为模式的失调,有许多或许可以将根源追溯到幼儿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所面临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问题状况已不容乐观。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父母—幼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家庭—幼儿最常处的生活环境,两者在幼儿心理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功能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发展历程。 [关键词] 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 教养态度 教养观念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父母教养方式 据在本园发放调查表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大体分为6 种类型:溺爱型、过分保护型、干涉型、放任型、否定型和民主型。各占比例约为:溺爱型12%、过分保护型16%、干涉型17%、放任型13%、否定型7%和民主型35%。 (一)溺爱型 个体描述:睿梁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一起,天生体质差,常犯哮喘,受到长辈细致的呵护和宠爱。在班上,好凳子是我坐的,画笔是我先拿的,排队是我排第一的,未达目的就发脾气,捣乱、躺地板。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由于孩子的身体以及祖孙三代同堂的原因,孩子倍受家人的宠爱,奶奶腿脚犯风湿,上楼都不方便,却得抱孙子上学,孩子打人、骂脏话也无所谓,班级亲子活动中孩子做些无理的行为,妈妈笑咪咪地看着,却毫不制止…… 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度懒惰的作风,自理能力极差,养成对旁人指手划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进取,不努力的不良习惯。行为表现为:集体活动中自私、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服从、易冲动、对任何事缺乏动力。在心理发展上,孩子会无法形成健全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和人格,心理上难以成熟,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好夸口、无责任感、无进取心等,最终造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难以发展。 (二)过分保护型 个体描述:所带班级有个齐齐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饭没有老师帮助喂几口是吃不完的,衣服反了没有老师将它反过来是不穿的,上溜冰课时如果没有老师的关注,鞋子就不会在脚上,操作活动没有老师在一旁就无法进行。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若航从小班到大班在家自己的事不用动手,全由“千手观音”爷爷包办了,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由于体质不太好,家长的照顾过于精心,常替孩子拿主意。此类教养方式的父母为孩子言行画框框、定条条,其结果只能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养成,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产生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性格表现为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见,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最终也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 (三)干涉型 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 下一篇: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其对幼儿园教..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父母 教养 方式 对于 幼儿 心理健康 影响 | 2013-02-22 11:30:0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