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云南花灯歌舞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欣赏 云南花灯歌舞戏剧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具有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它的渊源可以追溯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花灯”来源于“社火”中的载歌载舞。就其内容来说,绝大部分是表现农村生活的,看上去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在不断的流传中,形成了活泼健康、朴实、开朗豪放、乡土气息浓厚的风格特色,从而表现了云南民族的花灯艺术特色。我作为一名花灯歌舞演员,通过这些年来对花灯的学习和表演,对云南花灯有了一些初略的了解,下面从几方面对云南花灯的发展演化,表现形式及艺术欣赏进行简单分析。 一、云南花灯的发展曾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老灯时期。辛亥革命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代表花灯作品有《拉花》、《团场》、《打鱼》、《乡城亲家》、《包二接姐姐》等剧目。 (二)新灯时期。“新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花灯艺人们从滇剧和曲艺善书中移植、改编了一批剧目,如《蟒蛇记》、《金铃记》、《白扇记》等。在音乐上引进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调》等曲调,并将《出门板》、《五里塘》等传统曲调改编成板腔体式花灯。另外,也学习了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化妆,等这一系列变革,使玉溪花鼓改变了其以往的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新式花灯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城里观众的欢迎,很快影响到全省。 (三)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中华》、《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抗战时期,云南戏剧工作者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枪毙罗小云》、《汉奸暴》、《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具有文学剧本的花灯戏,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进花灯音乐,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复仇调。而解放战争期间,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和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 (四)“灯夹戏”时期。1938年,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被迫解散,花灯艺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带教灯、唱灯。因把茶室改为花灯园子而出名,成为云南第一个花灯剧场,从此形成固定的职业班社。为适应职业演出的需要,花灯艺人开始大量移植滇剧剧目,把《四下河南》、《滴水珠》、《朱砂痣》、《狸猫换太子》、《红灯记》、《纱灯记》等,同时进一步吸收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等内容。这种以花灯曲调唱滇剧剧目的方式,被称为“灯夹戏”。 二、云南花灯歌舞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征及种类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盘灯,另 浅谈对云南花灯歌舞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欣赏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 下一篇:浅谈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谈对 云南 花灯 歌舞 表现形式 艺术欣赏 | 2013-02-22 11:47:0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