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效应 在中国当前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使得基础货币投放量被动增加,进而导致了经济中流动性过剩问题。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汇率制度改革: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配合协调。 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三元悖论”(trilemma),他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宏观经济管理者有三个目标。他们需要货币政策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他们需要稳定的汇率使商业活动不致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还需要让国际商业活动自由进行,特别是让人们自由地买卖外汇,以维持私有经济的精髓。中国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一)中国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中国1994年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很小(基本固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中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但在现实中,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按照目前汇率,收购1美元需投放8元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严重削弱。也就是说,中国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入)的政策组合。 (二)中国当前汇率制度下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开放的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放弃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完全控制权。当流入的外汇过多时,就会威胁到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外汇,这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不能由中央银行主动控制,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外汇占款三种渠道投放。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所以,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的变化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三者在数量上的关系: △MB=△D+△R 其中:△MB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化,△D表示国内信贷的变化,△R表示外汇储备的变化。 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的变化。外汇占款数量由汇率和外汇储备量的乘积决定,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投放比例。在中国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三)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存在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海外销路。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又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 浅析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效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 | 下一篇:浅析购物网站的经营要素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析 汇率 制度 中国 货币 效应 | 2013-02-22 12:05:5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