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韬伟略,终成大业—浅论《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 长期以来,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都是以“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为主,而忽视了对其他一些重要角色的探讨;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不少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须眉毕现。如活跃在《三国演义》后期的司马懿就是一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素有大志、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不敢轻视的政治家。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可以说,司马懿在军事、政治上所建立的赫赫战功为三国的最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历史的转折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曾经升沉起落,但最终他还是控制了曹魏政权。成为三国后期与诸葛亮相抗衡的魏军主帅。 一、按历史的线索和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去刻画司马懿形象,通过司马懿活动的三个时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阶级中较为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1、曹操当权时期 司马懿活动的第一个时期是,当时的他还是锋芒未露,虽然担任军中主簿的重要职位,但很少独当一面的去执行一些重要任务。小说中,这一时期,司马懿很少出场,可以说是一个并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色。但是,他与生俱有的智慧和将才的天赋是遮掩不住的。因此,作者把他的几次出场,都安排在一定的关键时刻,而且每一次出场都为曹操提供了正确的决策意见,为曹操解决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和战略方针,逐步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如曹操出师汉中时,一举平定了盘踞汉中的张鲁,获取了汉中战略要地和东川。当时,形势对曹操非常有利,担任军中主簿的司马懿就建议乘胜挥师南下,一举消灭刘备的势力。他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可惜当时曹操却没有采用司马懿的建议,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① 以至后来刘备的势力在蜀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便乘机从曹操手中夺去了汉中和东川,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试想,如果当时曹操采纳了司马懿这一意见,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也许早几十年就统一了全国。在这里作者大胆的把司马懿与曹操进行了一次对比描写,以烘托出司马懿的将才。 当关羽失陷荆州,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捉住杀死。孙权遣使将关羽的首级献于曹操。司马懿即看出“此乃东吴嫁祸之计也”。曹操问其“以何策解之”。司马懿说:“此事极易,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木香之躯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礼;刘备知之,必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却观其胜负!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处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也。”② 曹操在喜,从其计。后果如司马懿所料,刘备闻知关羽被孙权所杀,盛努之下,不听诸葛亮及从大臣的极力劝阻,提兵南征;问罪于吴为关羽报仇。以至兵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蜀国势力大减,并逐步衰落,终被曹魏所灭。在这里,司马懿实际上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曹操已把他当作可以信任的心腹大臣看待了。所以后来曹操在临终时就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四人同至榻前,嘱以后事,令他们共同辅助曹丕。司马懿到这个时候才露出其大将的庐山真面目,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 那么、司马懿既然在曹操进代就已显示出他的将才,为什么作品又没有突出地表现他呢?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拥刘反曹,那么所选的一切题材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如果过多的表现司马懿,必然会冲淡反曹的倾向;其次,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司马懿的英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国后期,如果前期过多的描写,过分夸大事实,则既不符合历史的真产性,也是写历史小说所应忌讳的;再者,前期司马懿未能得曹操的重用,是同曹操的性格和用人指导思想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双重性格。正如后来华歆曾对曹睿所说:“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③ 宏韬伟略,终成大业—浅论《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 下一篇:艺术活动中运用多形式尝试、表现..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终成 大业 浅论 《三国演义》 司马懿 形象 | 2013-02-22 12:20:0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