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追求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亚,他生于中亚碎叶城,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今四川绵阳),所属彰明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在一生的曲折经历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思想非常复杂,对他后来的诗歌主张都有很大的关系。 李白的诗歌主张,少部分见于他的论诗专篇,也比较系统,大部分见于他的诗作之中,从他留下的诗歌主张和理论批评的文字里,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其中独到的理论见解和鲜明的创作追求。 他既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同时,他又不仅涉猎过佛教思想,对佛理作过一些探究,而且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藐视王侯富贵,鄙夷世俗平庸。另外,他还深深的倾慕策士的作风和游侠的精神。李白既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对功名事业的积极追求,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始终乐观自信。同时又坚持不曲己,不于人的独立原则,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自由人格,大力张扬自我个性。 一 李白的诗歌理论主张,首先从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上表现出来。 一定的理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和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意识的影响分不开。李白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开元中兴前后,当时的盛唐社会已经开始活动由盛而衰。在这个历史时期,李白既具有盛唐社会给他孕育的开明理想,又看到了社会潜伏着巨大的矛盾和李唐统治集团的腐朽黑暗,预感到它衰落的到来。他的政治理想是“焱欠起匡社稷”,“欲济苍生”。他继承了陈子昂的“以父补国”的精神,要求诗歌在矫正时弊,移风易俗中起重要作用。他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说:“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下”,这虽不免有自我标榜之嫌,但却说明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在《金陵歌送别范宣》一诗中写道:“金陵昔时可壮哉,席卷英杰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在这里李白不是发思古幽情,叹“四十余帝三百秋”的盛衰兴亡,而是意在说明陈后主的亡国和淫靡的诗风有关,从而端正诗风。 后来,在李白所活动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仍然笼罩着文坛,为了扭转这种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他在《古风》第一,《古风》第三十五等诗篇中,高举批判的旗帜,彻底扫荡了这种淫靡纤巧的形式主义诗风,使诗歌创作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 李白的诗歌理论主张,也表现在他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上。 唐初的形式主义文风主要是受齐梁宫体诗和永明体文风的影响,对如何认识和评价齐梁文学,李白有着鲜明的态度。李白对齐梁文风表示强烈不满,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他还把这种诗风产生的根源追的更远,说“扬马激颓波,开荒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是珍”(《古风》其一)他的态度是鲜明的,批判是尖锐的,李白对齐梁的诗风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六朝的绚丽文风积弊很深,影响久远,不彻底破除它,新的文风就不能产生。李白是一个反传统束缚,要求精神解放的诗人,他当然不容许这样的文风继续统治贞观文坛,于是他就进行了大胆的否定。他对六朝文风的批判正起到了摧枯攻陷的作用。 有人认为李白既彻底否定了齐梁文学,又对其许多作家很推崇,这不是“矛盾”的吗?诚然,李白对建安迄齐梁文风的批判是彻底的,尖锐的,但这种批判性并不包括一些作家的作品。他也不是说齐梁文学都是全部的坏。例如谢灵运,谢脁,桃渊明等就是这样。此外,他对江淹,鲍照,刘琨,祖逖等都又很好的评价。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追求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区域活动 | 下一篇: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李白 诗歌 艺术 追求 | 2013-02-22 12:21: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