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获得了“史诗式作品”的评价。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复杂多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白嘉轩、朱先生、鹿子霖、黑娃、田小娥,作者通过这些芸芸众生的性格勾勒,意欲把握人物性格心理结构中文化的积淀以及难以言说的扑朔迷离的命运。而毫无疑问地,白嘉轩这一人格形象在其文化本性上是作者笔下的理想文化人格。 白嘉轩是儒家文化的忠实实践者,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文化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在他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地暴露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愚昧。由于进步与消极这两种意识在他头脑中的融合与冲突,因此使得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特性。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实践者 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就是实践儒家思想的一生,也就是所谓的“仁义至上”。具体而言,“仁”的品格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已及人之幼";"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义及宜也”,“人之正路也。”儒家学说及其追随者认为:一个人作到了仁和义,自然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人生的各项事务中,每时每刻,仁义存则价值存、仁义灭则价值灭。从白嘉轩送鹿三的儿子黑娃上学再到给鹿三的二儿子兔娃娶媳妇都体现了这一点。白嘉轩和鹿二谈心时说他一辈子从没有做过一件亏心事,其行为是履行一个"义"字。白嘉轩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了他的骨子里。 白嘉轩"仁义"待人。他与雇工平等相待,情义深重,对待长r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完全没有雇主的架子。白嘉轩与鹿三情同手足,从来以"三哥"相称,他们同吃饭同劳动,时常同炕同被睡在鹿三看管牲畜的马号。在自家遭受土匪抢劫损失巨大,而嘉轩又被土匪打折了腰,且他心里明知是鹿三长子黑娃所为,又接颗粒无收的连年大旱,牲畜也卖掉的饥荒年月,各家纷纷辞退长工以减轻负担的情况下,白嘉轩动情地挽留鹿三:"天杀人人不能自杀。年馑大心也就要大。年馑大心要小就更遭罪了。""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万一有一天断了顿揭不开锅了,咱弟兄们出门要饭搭个伙结个伴儿。",[1](p358白嘉轩把两个儿子随鹿三步行七天从山里换回的第一批粮食,全部送到鹿三家,解其饥荒。白嘉轩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自己"走"在鹿三之前,必须要"照看好你三伯",他和鹿三的交好是"真义交"。这种"义交"不止限于经济关系,更体现于人格的尊重和平等。白家"自来"把鹿三当做自家"一口人待",又请鹿三做嘉轩女儿白灵的"干大",结为干亲。一些处理重大事件的家庭会议也要请鹿三出席,征询他的意见。这位诚实、自尊、勤恳、本份的长工是白家"非正式的却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他对自嘉轩从来直呼其名,除去本份劳作之外,对于白家的晚辈同样具有教育的权力,在得知白孝文与 小娥发生偷情关系后,他抬手就猛抽白孝文耳光,训斥他"羞了先人了"。白嘉轩和鹿二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主慈仆忠",而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态度上:酷爱劳动,宽厚待人,共有的"忠诚、刚烈、坚毅、质朴的灵光神韵",是在坎坷的人生中共同劳作,相互尊重,情感愈深,从而进入互助共生层次的谐调关系。连接他们关系的纽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仁义"。 白嘉轩宽厚仁慈。在"交农"事件中,鹿二代他山头,他大为感动,评价鹿三的一句话"三哥,你是人!"。一个"人"字,道出了他审视别人,也审视白己的道德准则。他与长工鹿三的" 试论《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杜甫《北征》 | 下一篇:市场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探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试论 《白鹿原》 白嘉轩 形象 | 2013-02-22 12:36:3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