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特征与语文教学 [摘 要]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这些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任务,或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痛苦的事。为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学习心理、生理变化的契机,从情感因素的利用及学生自我意识两方面提起学习兴趣,并让学习语文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愿学”、“乐学”。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特征 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学已经将“实施素质教育”由空头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我们在为这种转变叫好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谈论的、付诸实施较多的往往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似乎心理素质不能和其他素质相提并论。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无关大局,关键是要抓好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甚至只是智力素质的培养。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使之促进教学进步,是我们的紧要任务。这里我就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语文教学做一番浅析。 一、初中生的情感因素与语文教学 据一项调查,在初中时代,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语文。语文课本应该是最轻松活泼的课,本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如今却变成了学生头疼的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老师一切都围绕着中考转,围绕着分数转。学校要出名,要效益,就看你这学校考进了多少省重点高中,因此学校同样以分数考核老师。所以老师为了分数,就死抓学生,一切为了分数。把教参,抠得支离破碎。这些都因为一个目的,让孩子能拿到高分。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应试的“工具”,考出好成绩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既然仅仅当成应试工具使用,则重要的不是课文而是练习,更确切地说是考题,课文是为文字训练,为考试服务的。诗意文心统统可以不讲,因为无关考试,低档次枯燥乏味的校对“标准答案”,更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度过无奈的时光。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可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是对学生教育了什么呢?把学生当作机器,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陪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 初中生心理特征与语文教学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刍议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 下一篇:博客营销应用的调查分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初中生 心理 特征 语文教学 | 2013-02-22 13:08:1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