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的人格美 在中国诗歌三千年的历史中,杜甫享有“诗圣”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说其诗歌达到了最高成就,也是从侧面对他人格完美,道德崇高的肯定,包含着杜甫从诗品到人品都是诗歌里最完美的。读杜甫的诗,在人格上将会使你受到美的熏陶,受益匪浅。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元宝时期的昏暗,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吐蕃入侵这一唐王朝由盛转衰由统一趋向分裂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是一幅伟大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大唐帝国由盛走向没落的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悲愤地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诗人都无法比拟的。自晚唐以来,杜甫即被称为“诗圣”已成定论,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社会发生大动荡的艰难岁月里,诗人始终以火热的激情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诗歌之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写出了现实的“真”,而且在于表现了伟大的“善”。他热爱祖国,渴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坚决反对统治者的无厌诛求;他勇敢地揭露黑暗社会,愤怒地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他胸怀博大,对亲人、友人、邻人,始终怀抱着至诚的善良仁爱之心。他的诗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和高尚道德,是虽在千百年后仍能使我们感动至极。 一、杜甫诗的人格美,首先突出的表现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心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舍”的小官僚家庭,他在35岁之前的读书和游历时期一直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而真正地走向人民,却是从公元746年到755年十载困守长安开始的。天宝五年(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求仕,一开始他对统治阶级还抱有一些幻想,但不久这些幻想就破灭了。他先是遭遇了李林甫一手导演的考试舞弊的丑恶行径,接着一天天看到了统治阶级豪奢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再加上他的生活一天天困顿,不得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甚至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屈辱生活……艰难困苦的生活教育了他,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地主阶级的偏见,认清了统治阶级的昏庸和腐朽,同时,也使他更加了解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从思想感情上接近了人民,此时期他所作的《斗鸡》、《宿营》、《兵车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丽人行》、《去矣行》等等,均反映出对现实较为清醒的认识,大胆描述了人民的苦难及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可以说,十年困守长安的结果,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也奠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天宝十四年冬,杜甫离开长安赴奉先县探亲,但“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他的小儿子竟然死了!这一意外打击使他悲愤交集,回想长安十年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个人痛苦联想到国家的命运,他把这一切写进了他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中,在诗中他先自述生平抱负,“窃比稷与契”即想当上古尧舜贤臣稷与契那样的人物,这在当时竞相攀以权势地位与奢华富贵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崇高和不凡!而他的精神力量呢?一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二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希望自己能上辅明君,下救黎元!而从其一生行事看,后者更是其根本目的,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早已突破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他是“穷更兼善天下”,无论自己安危如何始终把民生疾苦记在心间,把为民请命当作自己的责任,即使被排斥在政治之外, 论杜甫诗中的人格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 下一篇: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杜甫 人格 | 2013-02-22 14:41:0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