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的看法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人物个性与共性完美统一的典型化高度。其中“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如两峰对峙,在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是璀璨夺目的两颗明星。本文笔者就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发表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凝聚、寄托着作者美好理想且极具审美特质的人物形象。她清灵卓异、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一鲜明、深刻的思想性格,引起无数读者的敬仰赞叹以至心驰神往。同时,其的任性、尖酸,“好使小性儿”又让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林黛玉是传统文化中“至美”的化身。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美既表现为一种自由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清雅飘逸,所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又表现出敏感、脆弱、伤感、易逝的特质,而这些特点在林黛玉身上正好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清丽灵智、超凡脱俗、冰清玉洁、不染尘埃。西园主人在《红楼梦论辨》中评她是:“处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香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 我们禁不住要问:林黛玉之美,究竟美在何处?仅仅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和“心较比干多一窍”聪颖灵慧吗?显然不是,应该说,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也更为本质的超越时代的美。那就是“真”,一片纯真。 首先,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心却孤高自许,爱恼就恼,爱说就说,我行我素,心中所想,言必由之,品质上晶莹透亮,一派纯真。待人处世方面,林黛玉可谓一窍不通,不会“做面子”“徇人情”“拉关系”。不善于收敛自己的情感,掩饰自己的好恶,率真任性,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她的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常常是个人真性情的体现,不带任何矫揉造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受到爱听人说积古话儿的贾母的礼遇,也受到凤姐与鸳鸯的捉弄。当刘姥姥在宴筵上瞪大眼睛、鼓着腮帮说出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时候,黛玉笑得岔了气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事后连凤姐与鸳鸯也向刘姥姥赔不是,而黛玉却“ 雅谑补余音”,议论惜春画画时称其为“母蝗虫”,说是“你快画吧,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宝钗接着评论道:“世人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第四十二回)在大观园里那群既美且才的少女中,具有这种“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的”本领的岂止一个林黛玉,但既有这种本领又能说出来的却只有林黛玉一个。在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 我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的看法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 | 下一篇:网络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林黛玉 宝钗 性格 看法 | 2013-02-22 16:54: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