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艺术特色 《围城》出版于40年代,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美籍学者夏志清教授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这部小说以留学生方鸿渐为线索,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的交相冲击下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性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对于《围城》的艺术特色的评价,在研究界发表的论著很多,由此也产生很多的争论。就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围城》牵涉到的知识很多,有没有掉书袋的嫌疑;《围城》中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有没有损害作品的艺术性;作为讽刺小说,《围城》在中国讽刺小说中的地位,等等。笔者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浅见。 一、文本——知识信息含量丰富 有人将钱钟书先生称为“学者型作家”,将《围城》称为“学人著作”,原因可能与《围城》中大量存在的知识有关。的确,书中的知识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以致有人戏称《围城》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也是一个《围城》研究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围城》中的知识是否多而无当?有没有掉书袋、炫耀知识广博之嫌?这些争论的焦点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围城》有没有涉及这么多知识的必要,这些知识对于作品的艺术性是有所增益还是画蛇添足。 有的评论家认为《围城》的知识有存在的必要,也是很有道理的。不能否认,这些作品中出现的知识大多数是比较贴切的,对于增强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准确刻画人物起到了很大作用。以书中几位女性为例:鲍小姐、苏小姐与范小姐都是女性知识分子,但身世背景、个人气质与见识都不同,前两人都是留学生,见识广。鲍小姐生长于澳门,是有葡萄牙血统的中国人;苏小姐是典型的中国女学生、大家闺秀;而范小姐是一个偏僻学校的女生指导,如井底之蛙。作者抓住她们的特点,以不同的知识面来介入各自的描写,把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准确,读之如见其人。写鲍小姐 “圆满的上嘴唇好象鼓着在跟人“使性子”,“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反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只几句话,鲍小姐风流放荡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围城》中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比比皆是。仅中外古今的文人就提到好几十位。唐以后的诗人,如三陵(杜少陵、王广陵、梅苑陵)、二谷(李昌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一原(陈散原)等,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著名作品人物,也在小说中层出不穷,如斯宾诺莎、培根、爱略特、柏格森、卢梭、莎士比亚、歌德、叔本华、萧伯纳、柏拉图、爱因斯坦、沙拉•贝恩哈托等等。《围城》中有一些内容直接用英语来表达,还有法语句型。在作品中融入这么多的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无疑会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乔纳塞•斯本斯在《纽约书刊评论》上对《围城》有过这样的评论:“没有西方文化修养的读者是无法领会《围城》里的美妙的讽刺的。”敏泽先生也承认:“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学和文化修养,要真正理解《围城》讽刺譬喻的巧妙,也是很难的。”可见,读者必须“学贯中西”,否则很难理解《围城》。 我们并不反对在文学作品中融入知识,但是作品的含量,必须照顾到读者的阅读水平,不能给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设置障碍。更重要的,作品中的知识必须为塑造人物服务,知识多并不能代替艺术创造。而《围城》中的知识在刻画人物方面未必都贴切,譬如书中对禇 论《围城》的艺术特色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 下一篇:论《三国演义》的计谋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围城》 艺术 特色 | 2013-02-22 20:26:2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