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 在十二世纪后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登上了中国词坛。他生逢南北分裂的乱世,身负管乐之才而不得其用,怀抱恢复之志却壮志难酬,他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执着奋斗,他无意于诗词却成为“词坛第一开辟手”,此人便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词人,在他一生所作600多首词中,词人用他如椽的巨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性格丰满感人至深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个悲剧英雄是辛弃疾这样一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身处在南宋那个黑暗小朝廷中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难以抑制的悲剧情怀在词中的艺术再现,因而在他身上蕴藉了强烈的悲剧精神。 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诗歌往往借助语言来塑造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既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作者自己。辛弃疾也不例外,在他一生洋洋629首词作中,辛弃疾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自我抒情形象。这一形象不仅立体生动、个性鲜明,而且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精神风貌。而自始至终贯穿于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则是蕴含在他身上的那种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一、辛词抒情主人公在词人不同时期的词作中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 1.“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英雄形象 作为英雄,辛弃疾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面对神州的南北分裂,民族的被侵略奴役,他立志“克复中原”,使南北一统,民族独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二十几岁就揭竿而起并率众南归。在南渡初期,他不顾自己职位的卑微,连上《美芹十论》、《九议》,力陈抗金复国大计。与这段生活相契合,辛弃疾在词中也塑造了一位点兵沙场,执戈横槊的少年辛弃疾的豪迈英雄形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金菊对芙蓉》),此时的他乐观浪漫,豪迈不羁,只有“思酬国耻”的决心和豪气,而没有挫折磨难的伤感与压抑。他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时时以驱虏杀敌来勉人和自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满江红》)“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这样一个少年英雄,他怀着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著的人生信念,满怀信心兴冲冲向着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奔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情的历史规律早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辛弃疾的壮怀理想越是崇高,进取精神愈是坚定执著,当最终理想破灭其迸发出的悲剧精神就愈强烈、深沉、崇高。 必须指出,这一少年辛弃疾的豪迈英雄形象多是作者在晚年回忆重新构筑的。词人之所以重构少年英雄的自我形象,一方面是平衡中晚年的失意造成的失落感,以往日的业绩创举来慰藉现实的落魄苦闷,另一方面,是用昔日大显身手的英雄行为来反衬现实末路英雄的悲哀,从而强化抒情主人公所蕴含的悲剧精神。 2.“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失意英雄形象 雄才有大略的辛弃疾率众南归的初衷本是为了恢复大计,然而事与愿违,在他归宋的四十年多中,除了在六十五岁时出任镇江知府是直接参与了恢复之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 浅论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角色职责压力与应对策略 | 下一篇:浅论李清照词的愁思情结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辛词 抒情 主人公 悲剧 精神 | 2013-02-23 10:21: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