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和苦难——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谣是极其独特的一个。他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在生活底层挣扎奋斗的经历和体会,创作出一大批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揭示时代下苦难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其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巨著。雷达评价它是“诗与史的恢宏画卷”、“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 在这部作品里,路遥以时代和历史为大背景,以空间为铺垫,在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展开故事情节,以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苦难以及苦难下的挣扎与奋进,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一、从时间的角度看苦难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1975年——1985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革。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社会、现实和人生等方面苦难认真严肃的思考和热情的剖析。因此,从时间的维度首先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维艰对真正理解作品内涵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路遥曾说:“我不会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这些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来观察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生存和生活状态”。 的确,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人们苦难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思考及剖析无不扎根于 1975——1985年这一时代历史大背景。1975——1985年是中国社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期,是从乱到治的转折时期。因为转型势必带来变革,而变革则意味着阵痛和苦难。这十年的变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全部而又围绕着政治思想、观念习俗和个人生存这几个方面集中展开。当人们新旧思想无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各自却又竭力维护自己立场的时候,矛盾就开始了争斗,双方共同的苦难也就由此开始。 作品一开始是这样一段话:“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突出了“一九七五年”这一时间,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进入黄土高原“尚未解冻的冬季”,去感受严寒中弥漫着苦难的陕北大地。作品中最先出场的主人公是孙少平。可以说,孙少平的个人奋斗史就是整个陕北大地上青年一代苦难的缩影。他所经历挣扎的苦难的十年是最值得思考的。小说中的孙少平在校园中登场,随之而来的是等级森严的食堂饭菜。在“欧洲”、“亚洲”和“非洲”这样的等级菜谱前,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孙少平是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也很容易让读者想到路遥在另一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主人公。同样是求学的少年,同样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同样蒙受的苦难。这样的苦难不是孙少平用血和汗在黄土地劳作的父兄带来的,却是这个成天喊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警惕资本主义倾向,反对资本主义”的时代造成的。这个时代带来了养尊处优的顾养民和侯玉英,但带来更多的是孙少平和郝红梅这些摸索生存道路的人。 生存和苦难——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徽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 下一篇:浅析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生存 苦难 《平凡的世界》 有感 | 2013-02-23 10:26:5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