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的山水诗及其蕴涵的禅意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生于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传诵不衰的名篇。王维不仅写下诸多绝妙的诗句,还善于写文、作画,同时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的诗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大宗;有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更因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寄情于山水田园的大自然。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都是抒发自己一种悠然的心态,把大自然当作理想的王国,通过描绘自然的种种形态,表现出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和隐身世外的满足,也间接的反映出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对王维的山水诗进行简要的分析。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份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现在这个年代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心里的感动。 首先,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 试论王维的山水诗及其蕴涵的禅意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 下一篇:试论人民调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王维 山水 及其 蕴涵 禅意 | 2013-02-23 11:04:5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