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关键词:人格魅力 意志力量 智慧 悲剧美 《三国演义》①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一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它以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为描写主线,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活动。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在文中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我读了这部名著之后,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情有独钟,我就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和认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岁。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便由其叔父诸葛玄抚养。14岁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便随叔父逃难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玄病故。年仅17岁的诸葛亮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隐居下来。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因隐居而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的器重,从此“卧龙”美名便传扬天下。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最后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种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之壮志。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登上建设蜀国政权的政治舞台。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贤相。 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长驱直入,直指刘备。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并亲往柴桑会见孙权,陈述利弊,舌战群儒。孙权折服,当场结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联合,拒曹军于赤壁,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之后,亮助刘备乘胜攻占荆州,再取益州。 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亲任丞相。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乐躬耕于陇母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③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严明,贤能得用,政治清明;经济上,轻徭薄赋,大兴屯田,南方和边区经济得到开发。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人也从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中学到很多东西。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B2C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三国演义》 诸葛亮 形象 | 2013-02-23 11:42:4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