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纪元,人与人之间将更加走向合作与分享。责任感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努力工作,报效祖国,报效父母。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而一个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更无法与人学会分享的。为此我们应该要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而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 一、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主要依据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的大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撇开这一点,仅从学校教育的内部来看,确定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内容和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总的说来是要求小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小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来抓 。在小学阶段,学会做人,培养做人最基础的道德,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无数事实说明,智力上的不足不一定阻碍人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误人一辈子。 2、从现状分析,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刻不容缓。 纵观如今的孩子,不禁令人心生遗憾……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这样的景象:父母每天上学接送孩子、给孩子背书包、削铅笔;校园的卫生包干区里,家长埋头苦干“顶替”子女劳动,他们的子女却站在一旁“督工”; 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背起书包匆匆就走,他们的课桌里:面包、纸屑、书报一片狼藉,凌乱不堪;每日中午11:40分和下午4:00左右,各个小学的校门口挤满了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种种现象无一不体现当代小学生的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因此培养当代小学生的责任感刻不容缓。 3、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年龄特征则指某一年龄阶段学生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小学各年级,学生将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渐成熟的身心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以学生认识水平为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接触少,仅有一点粗浅的感性认识,到小学中高年级,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学生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确定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时,就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三个实践措施 (一)情感诱导——内化责任感 1、利用真实故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今的小学生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们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真实地讲述了某某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 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性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 下一篇: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生 进行 责任感 培养 实践性 研究 | 2013-02-24 09:08:1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