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间一壶酒》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花间一壶酒》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代表作。浪漫诗情付予它长久的生命力。诗中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表现出诗人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它以其纯乎天籁的特色得以流转至今。 一、浪漫的背景 读者不妨将整首诗的背景设置成一个大舞台,一个洗去人尘垢,心神归一的宁静的秋夜舞台。刚开幕时,高挂半空的明月洒出了一片清爽,花丛中的团团凝重挡不住枝枝叶叶自由地展开,月亮与月亮下的风将完整如潮的秋夜感觉涌动再涌动,空气中混杂着幽香氲氲。有一片空间却留给了一方石桌、几围石凳,在这个由飘散与沉静共同组成的世界里,它们连同那个明晃晃的陶瓷酒嗉子共同等待一份默契。什么人?须臾,长衫飘飘的主人公仰望明月,慢步踱来,在石桌上托起酒壶,倾壶而饮,长吁而吟:花间一壶酒……,读者不由而惊:此人莫非真乃天上谪仙人? 这一背景为全诗铺下了浪漫主义的基调。背调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月与酒壶。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高洁而可望不可及,因此它神秘,因此它易使人产生联想,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浪漫主义诗人素来爱将明月布入诗中,李白正是如此。看他的“青天有月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都是“月景生辉。”立在石桌上那个酒壶是诗中第一句便给了个“特写”的部份,是惯穿全诗的线索,也是本诗浪漫主义“孪生兄弟”,与之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李白饮酒时兴会淋漓之作,他愿“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诗人酒后将其浪漫狂逸性情充分展示,诗中岂会无浪漫主义佳作? 这一浪漫的背景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二、浪漫的“人物”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极善于在诗中塑造人物形象。他的诗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河流的形象,将它们人格化。而这些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诗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是李白诗歌形象的源泉。 乍看《花间一壶酒》,分明只有一个人物,是客观存在的唯一的人。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读者面前展现三个人物形象,皆有动作、有感情,这可说是《花间一壶酒》最具魅力之处。 浪漫主义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变形与夸张。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花》中,李白运用了人格化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不注重形象的细节真实性和环境真实性,以情感真实性为出发点。诗中先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邀”一“对”,猛然“生造”了两个形象,迅雷不及掩耳,读者还吃惊未回过味来,诗人便提出共三“人”。分剖来看,“邀”本应是对人所发出的动作,李白却大胆而奇特地酒宴九天之上的明月!这不仅意义在将月人格化,更是划破遥远的时空界限,把月亮拉到自己身边成为朋友,敢“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把神秘的宇宙转化为亲切的宇宙、明晰的宇宙。 那是怎样的三个形象? 1、“自我”形象。即诗的灵魂。在诗中客观存在并起主导作用。“自我”形象贯穿全诗,引出了其它两个形象,并承担着另两个形象服务对象的角色,具体的动作有“酌”、“邀”、“对”等一系列。 2、月的形象。月在这首诗中,先做为背景,后转为人物形象。(这一转变在于作者巧妙一邀)人常说“人攀明月不可得”,似乎月亮神秘而冷漠。诗中的月亮却正是亲切美好的形象。这个形象最有表现力的动作是“徘徊”,写出了不知所措、写出了腼腆害羞,虽只着一词,却已淋漓尽致地可爱。 3、影的形象。影、月这两个形象都是以“自我”形象的朋友身份存在,是“自我”邀请共饮 从《花间一壶酒》看李白的浪漫主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大学学习总结 | 下一篇:从“新”开始 “心心”相印 “星..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花间一壶酒》 李白 浪漫主义 | 2013-02-24 11:02:3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