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德问题的研究 教师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内化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的道德内容是不同的,但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还存在着一些在教育活动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道德原则。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的师德,例如,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人范”;等。①这些优良的教师道德原则体现了教师道德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性,教师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造就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以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人既作为出发点,又作为落脚点,作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依靠人,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师德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那样,才能体现新时期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破除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育观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1)关心爱护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心情苦闷。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教师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良好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和教育效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②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劳动就是教书育人,最基本的就是课堂教学传授知识,那么,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要求,也必须围绕着热爱学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热爱学生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对他们的爱。有这样一件事:英语课代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英语,征得我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了一次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总结说:“一切正常”。但我感到,“一切正常”似乎有点“水分”。事后,有学生反映,测验时有很多人看书。怎么办?第二天,我要求学生将“在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这句名言背下来,并讲述了一个反映学生时代作弊的学生30年后仍有后悔心情的故事,要求学生以“心灵的答案”制成录音,取名“心声”,让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在一次自我教育。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还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时的会提醒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学习过程中的重重难关,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 课堂教学中师德问题的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比较 | 下一篇:科学活动中善“问”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课堂教学 师德 问题 研究 | 2013-02-24 12:19:3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