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雷雨》就是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而飞出的第一只燕子,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70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 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也是他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 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训斥,繁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乱伦关系时,繁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幼苗。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可同时,她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 鲁迅《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韦庄词”的艺术特色 | 下一篇: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鲁迅 《雷雨》 形象 分析 | 2013-02-24 12:23:5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