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收入差距,首先是个经济问题。但自从有国家以来,法律和经济从来都是结伴而行的兄弟。所以,个人收入差距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经济法问题:理论上,社会实质公平一直是经济法所追求的主要价值之一;实践上,几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无不采用税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手段对个人收入差距进行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税法 法律 个人收入分配中不平衡和不合理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主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 1、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1)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0年的51.4%下降到2010年的39.7%。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2)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10年30.7%的水平高20~27个百分点。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2、 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72倍,2007年时达到6.66倍的高位。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5,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0.48。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3、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 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2010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原因及对策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我国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研究 | 下一篇:我国电子商务的诚信问题与对策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我国 个人 收入 分配 现状 原因 对策 | 2013-02-26 13:37:1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