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在苏轼词中的表现 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他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不平的:他出生在一个较寒微的“布衣”家庭里,自小曾经历过“少年辛苦事犁耕”(《野人庐》)的生活,遭受过“小人自疏阔”(《答任师中家汉公》)的冷遇。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却不能被当权者所容纳;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政治犯。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中洋溢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当时就已享有盛名:“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具体来说,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诗作中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一、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如《阳关曲·赠张继愿》: 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这也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壮歌。作者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族欺侮的羡慕,表现了对宋朝衰败国事的深深失望。这里说“恨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北宋词中,这样与当时边境事件有直接联系并且反映杀敌靖边的爱国感情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在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边上写的《渔家傲》词,抒发了“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苍凉悲壮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国事的关心;但是,苏词所表现的爱国感情却强烈得多,深厚得多,风格也更为遒劲豪放。 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在《与滕达道书》中他问:“西事得其祥乎?虽废弃,未忘国家虑也。”可见,苏轼无论穷达都关心着国家安危。苏轼看到统治者只知道宴安享乐,而忘记了大片边地,他遥望边关,不胜感叹:“歌翻杨柳金尊佛,饮散凭栏无限意,云深不见玉送遥,草细山,重残照星”。国势的虚弱衰危,个人遭遇的坎坷,使苏轼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鼻矾,写下了一首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无可奈何的一丝哀怨,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在“乌台诗案”中,被“锻炼几致于死”之后,苏轼处于逆境,而抱负依然藏于胸中,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这首诗的豪放词风的确令人注意,但这种通过其豪放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在词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苏轼怀着真挚而深切的情感,对处在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唱着同情而悲壮的哀歌,表现了一个封建正直官吏的优秀品格。苏轼早期具有同情被压迫人民的思想感情基础。苏轼认为,朝廷应体察民情,《望江南·超然台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春。词中“却咨磋”为全词脉络, “试上超然台上看”关心春,关心民,“半壕春水一城花”,风景不殊,可惜“烟雨暗千家”。细雨霏霏,贫困居民烟 现实主义在苏轼词中的表现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消费者是上帝 | 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及其对中国教..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现实主义 苏轼 表现 | 2013-02-26 13:40:0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