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爱国词的剖析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后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中国著名的爱国词人,为南宋词家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其词抒发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未酬的悲愤,并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词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近人刘斯奋指出辛弃疾的词有三大特点:一是“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感”,二是“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三是“广泛的内容,解放的形式”,可以说深得辛词的真面目。本文主要评析辛弃疾词的第一个特点“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的词多作于他南归以后,但其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感却是从小受到祖辈的熏陶与培养逐渐形成的。辛弃疾二十三岁带领义军南渡归宋。在南渡前,他一直生活在北方金人的统治之下。可以说,正是他在异族统治之下的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就已沦陷于金人铁蹄之下。他从小就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之下的屈辱与痛苦。辛弃疾的父亲早逝,他是由其祖父培养成人的。他的祖父名叫辛赞,虽然身在金国为官,却一直教育辛弃疾:“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思投衅而起,以抒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原自辛弃疾上书南宋皇帝的《美芹十论》)并让辛弃疾借到京都考试之便,随吏两抵燕山,侦察金人的兵力部署与地形,以备将来起事之用。辛弃疾南渡之后,多次上书被弃之不用和遭诽谤而数次罢官的经历,使他认清了主和派带来的对祖国安全的危害和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一次次爱国之举被统治集团无情的打压,南归的初衷与最后的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愈发激起了他的爱国情感。加之他亲身感受到南宋人民自发的统一国家的热情和主战派战友们的相互激励,使他的爱国之情,统一之志,愈老愈坚,他所作的词自然就充满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存词六百二十余首,所占比例最大的词是爱国词,抒发了其爱国之志。下面结合他的词来解析辛弃疾强烈深沉的情感世界。 辛弃疾的爱国词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故乡的无限怀念。二是抒发作者本人愿意完成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三是表现自己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内心不平。四是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生,偏安一隅,不思雪耻的强烈不满和痛恨。下面结合词的具体内容来谈一谈。 一、对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故乡的无限怀念。 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人统治之下,他对残酷的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所以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际,辛弃疾毅然投到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汇入反抗异族统治、争取人民生存的洪流之中。可当他活捉叛徒张安国,率领上万人的军队归南宋以后,才感受到南宋统治者并无收复失地的意志,而只顾苟安享乐。这怎能不使他想念故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呢?这与故乡一别就再也没能回去,使得辛弃疾的心情格外沉重。他,辛弃疾南归就是为了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救故乡人民于水火。所以在他的词中经常表露出对故乡的怀念。读稼轩词,我们会发现“西北”一词经常出现,作者正是用它来表现心中的“故乡”的。如《满江红》中的“他年要补天西北”;《菩萨蛮》中的“西北望长安”;《水调歌头》中的“西北有神州”以及《水龙吟》中的“举头西北浮云”等都可以视作作者眼中的故乡。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寄希望于朝廷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在词中只能多用汉家典故“西北”来暗指“故乡”。辛弃疾的思乡之情不仅表现在字面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完成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意志之中。 二、抒发作者本人愿意完成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爱国词的剖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 下一篇:小议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辛弃疾 爱国 剖析 | 2013-02-26 13:43:4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