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内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学校计算机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和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的优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课程整合;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与基本理论,且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严重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超链接结构形式。xxxx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工作中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和教师带来的益处。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总结出的“小组自助竞争交流”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书本中的知识点大部分都能转化为电脑操作,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这是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的“小组自助竞争交流“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呈动态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这种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5个环节:提出问题、分组选题、自助设计、交流经验、总结评价。 (1)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大家有一个学习的目标,而且所选问题都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分组选题。依照“自由自主、协调合作”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组,每组均要尽可能地兼顾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差异,这样分组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协作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习的组织协调。 (3)自助设计。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各个小组都要积极合作探讨,共同为问题的完成献计献策。所以这里的“自助”是组内同学的互助合作,而不是自己独立设计。虽然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提供了屏幕监视和遥控辅导的功能,但教师仍然要离开教师机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做一是可以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二是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新形势下班级管理浅议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信息技术 计算机 教学 应用 | 2013-02-26 13:45:4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