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创新的内涵是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科学只是和新的生产技术,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而创新的源泉则是人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教育价值取向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能用创新教育代替素质教育 。建国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只能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又由于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形成的“应试教育”倾向,使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基础薄弱 、知识面狭窄 、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更谈不上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一个“新”字,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即创造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的 、深厚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的,即那些具有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显然,强健的体魄、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的智能结构等等,都是创新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创新教育还应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良好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 创新教育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教育改革使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我国政府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工程”“211工程”“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等等教育改革战略,主要还处于对教育目标的调整层面,但已有不少学者深入到课程结构 、教学评估标准 、教师素质 、升学制度等具体层面对创新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创新,就是在人类既知既得知识得基础上对一个未知王国得拓进,没有大胆冒险、探索精神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创新者 。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忽略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提出的,显然,这就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标 。在理解创新教育上,我们要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创新教育不是“培养某种英才”的教育 。有的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功利主义思想特别严重,刻意追求学生某些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创新教育只不过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已,两者本质一致 。 其次,创新教育应是一种大众教育,而不能搞成“精英教育”“英才教育”。应致力于每一个人而非少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人认为,创新是科学家 、发明家等少数人干的事,其实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存在程度高低之分 。布鲁纳认为,发现创新不限于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在儿童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发现,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创新能力都会提高,大部分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 。 一、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飞跃 有的人或许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于是,大谈创新的意识 、创新的方法,但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至严重脱离课本,整天寻灵感找火花 。其实创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是知识之山上的雪莲 。任何人要在某一时间领域或某一理论领域提出重大的深刻的问题,必须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或许人们会说阿基米德在洗澡时高呼:“我发现了!”可他为此经过了长期反复思考 ,爱因斯坦写《 相对论 》时只花了五周时间,可他以前做了七年的准备工作 。李时珍写《 本草纲目 》也做了长达27年的资料积累 、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 。因为思维的过程就是用知识操作知识的过程 。已有知识既是过去思维操作的产品,也是当前思维的重要原材料,又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因此,我们强调创造席位的重要性时绝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 。美布鲁诺认为优秀的创造性时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完美结合 。那么,我们应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主动性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支持与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爱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创造思维 ,不要对学生地提问表示厌烦或表示拒绝 。、面对学生的提高,有的可以给他提示寻找答案的线索,制定相关的资料,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有的需当场解答的,也应有启发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他们开动脑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答案 。向学生提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情景交融 、图文并茂 、有利于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永远的伤逝——读鲁迅《伤逝》有感 | 下一篇:义乌市东河小学艺术特色教育的经..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迎接 知识经济 时代 培养 学生 创新 能力 | 2013-02-26 13:55:4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