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浅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具有诗史性的现实主义杰作,写于公元七五五年(天宝十四年)的冬天。当时诗人已经困居长安十载,终于在这一年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赴任之前,他曾经到奉先一次,去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儿。这时的政治形势,是国家即将大动干戈的混乱年代,安禄山就要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可是唐玄宗却还只求享乐,不问国事,偕同杨贵妃和一些侍臣,正在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境)避寒,歌舞宴饮,寻欢作乐。杜甫此次探家,从长安出发,路经骊山、渭水,最后到达奉先。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都写进了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 全诗共一百句,可分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杜陵有布衣”到“放歌破愁绝”为止。这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政治报复以及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由开始到“浩歌弥激烈”十二句,是第一层。这一层,正面地叙述了诗人自己的志向。起始四句,诗人自称“拙”与“愚”,因为自己原本“布衣”平民,却偏暗自比成“稷”与“契”。“稷”是周代祖先,舜时的农官,教民播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舜时的司徒,掌管文化教育。这两个人都是古代传说中辅佐明主治理天下的贤臣。诗人以他们自比,表明他有远大的抱负,渴望做“稷”、“契”那样的贤臣。可是接着他又说这是“意转拙”,“一何愚”。“拙”、“愚”,本是贬义词,在这里并非表示自谦,而是意在表明自己的这种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那么不合时宜,这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激愤怨艾和慨叹呵!中间“居然成濩落”四句,承上而来。先说他的理想“居然成濩落”,果然是大而无用,全都落了空。然后一转,又说即或如此,也心甘情愿,宁可劳苦到白发的老年,直到寿终盖棺之际,也还要始终如一地希望实现这种理想。诗人用“白首”、“盖棺”两个形容生命路程终点的词汇,来表明他坚持理想到底的决心;用“甘”、“常”来表示他坚持理想的坚决程度。“穷年忧黎元”四句,表述了诗人坚持理想的原因,以及不被理解的苦闷。他宁死也不肯改变素志,终年无休止地为“黎元”百姓的疾苦而忧虑,甚而忧虑到了“肠内热”的地步。从这两句里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位关怀人民、同情人民的伟大诗人。此二句与上面的“窃比稷与契”句,暗相呼应。然而他的志向却不被理解,为那些庸碌之辈的“同学”所“取笑”。诗人称“同学”为“翁”,这一“翁”字,表达出了对“同学”的讥讽。“取笑”二字,又与上面的“拙”、“愚”相呼应。诗人的志向,是决不会因被“取笑”而受挫伤的,这只能使他更为激愤,所以下面说:“浩歌弥激烈”。一个“弥”字,生动道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愤慨之情。 由“非无江海志”到“物性固难夺”八句,是第二层,抒写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非无江海志”四句,紧承上面“取笑”而下。理想既难以实现,又遭致取笑,诗人心中便不免萌生起隐退“江海”的意念,向往起那种遨游江海山林,放任自由的生活来。接着又是一转,诗人说他“生逢”像“尧舜”那样的贤君,又怎忍离去呢?“当今廊庙具”四句,进一步申述了自己对君主竭诚尽忠的本性。他先退一步说,“当今”朝廷人才已经齐备,不缺乏“构厦”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全面提高工商管理效能和社会效益.. | 下一篇:倾诉词人倾真情实感 独抒女性委..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黎元   叹息 内热 | 2013-03-05 09:48:1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