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事物。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种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其课堂交往也主要是教师与全班的交往以及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组成。教师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内,这种不健全的课堂交往方式,学生个体的发展无法受到有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的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得到落实。现代教育观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这种实现师生多向交往的最佳策略便是小组合作学习。 在今天的社会里,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固然不容忽视,但一滴水永远不能称其为河流,一棵树也构不成整个绿色的森林,一个人的能力再大,充其量也不过是“1”,而我们需要的是“1+1〉2”的效果。因此,从小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新任务。 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与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既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相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合作学习学习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注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它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学会和教师及集体成员交往,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来自自身的需要,在他归纳人的众多需要中与合作学习的直接关系的至少有4种,即交往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需要,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校长威望建立的成功经验研究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 自然 教学 合作 学习 | 2013-03-07 09:09:1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