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评价改革初探 课堂评价,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信心等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课堂评价不仅仅是对前一个学习活动的终结,更重要是能调动学生下一次的参与性,激起更强烈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从透视当前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入手,来探究课堂评价改革的适当策略。 一、透视当前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的方法、方式不当 在新课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运用激励性评价,但即使是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关照学生的外在行为,更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察,否则,可能不仅达不到激励的作用,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几种不恰当的课堂评价: 1、有口无心:“xx尽管速度慢些,反应慢些,但他很用功,所以进步很大。”教师在表扬学生时,随口一句话,虽然表扬了学生,却让学生形成了“自己反应慢”的自我概念。 2、表扬泛滥:经常看到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管质量如何,都用一个好字来评价。如老师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一生答“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老师表扬:“棒级了,鼓掌!” 这种表扬过于笼统随意,毫无针对性。 3、是非不分:例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他吃到了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一个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例如上文中学习白骨精坚持不懈吃唐僧肉的精神)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 4、随便比较:课堂上,我们不难听到的是“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之类的评价,让读得差的同学没有再读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无意揭短:如一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教师作了这样的评价:“你读书比以前好多了,记得上学期刚转到我们班的时候,你还不会读书呢!”学生原本微露喜色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讪讪坐下。学生明明读得不错,而且已经有了进步,本应得到肯定,但教师却不经意间,用貌似“客观”的话语揪住了学生的“小尾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看来,这是对学生的表扬,但实际上带给学生的并不是喜悦,而是尴尬与难堪。 (二)评价的形式、内容单一 教师评价语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这几乎是全国通病。评价模式全国通过,评价模式全国通用。你看当学生课堂表现出色时,只是用“很好!不错!”来评价学生;或者说表扬他,于是大家一起拍着双手,“啪,啪,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棒棒棒,你真棒!”之类;或者就是奖颗小红星或一朵小花的。甚至有些教师干脆把重复学生的回答当作评价,当作课堂的过渡;还有些教师评价语言笼统、抽象,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指向不明,评价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引导作用,更不用说评价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关键的时候,哪怕老师的一个眼神,也具有启发的意义。”这是一位老师说的话。这里的眼神,不仅是对学生思考问题方向的肯定,也是对学生思维结果的预测。鼓励和信任也许只是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抚摸,但都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上许多老师却忽略了体态语言的潜移默化的评价作用,甚至嘴上说表扬,眼里却露着不耐烦,从而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评价改革初探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新型广告的发展 | 下一篇:校长威望建立的成功经验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课程 背景 语文 课堂 评价 改革 初探 | 2013-03-08 08:22:4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