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思想 [摘 要]陶渊明身处没落家庭,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又与社会时代格格不入,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一个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自我的光辉形象,陶渊明解剖了自己,他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求得了一个“真我”,成了隐士的一个楷模。 [关键词]家庭 社会背景 寻求自我 突破自我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家庭 陶渊明从其曾祖开始,家境趋向没落,家势一代不如一代,传至渊明,未免落入“少而贫苦”之困境。陶渊明受其曾祖的影响很大, 一是陶侃无以过之的勋业使作为陶家子弟的渊明容易产生崇拜心理。二是陶侃偶像地位无形中会对后代尤其对喜摆家谱的渊明产生无以超越的压抑,并在潜意识中增加其自卑心理。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江东一流人物,其勋爵直与王导谢安相媲美。陶氏家族之显赫与衰微对陶渊明心理有不可磨灭之影响。陶氏家族后人未及王谢后人,所以趋向衰退。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由於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爱读书, 对儒家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读书的范围,除了儒家的经典,再就是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 触了古代文化遗产。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论陶渊明的二重性格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团队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 下一篇:论台湾文学中的“乡愁“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陶渊明 二重 性格 | 2013-03-13 10:39:0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