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参考文献: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年12月24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时教育的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是课程改革,“课程”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王湛:《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30日。]。正如社会需要不断改革,历史需要不断前进一样,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课程改革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提高,没有完善。 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与根本保障就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其实是对教师素质提出高要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还提出了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基础教育的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叶澜曾提到[、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可见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对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新课程需要教师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也就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完善个人修养,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中共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对于教职的准备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充分论证了教师培养与教师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付诸实践的可能措施。自此,世界各国便掀起一股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热潮,将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更紧密地联系、结合、统一起来,促使教师培养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我国的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1、更新专业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职前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更多的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应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新时期教师工作压力 | 下一篇:论校本管理对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课程改革 教师 自我 发展 途径 | 2013-03-14 08:16:3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