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摘 要] 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存在侵犯公民隐私的问题。把隐私权纳入人格权保护范围,一方面使公民明确个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隐私权的自觉性,做到有法可依,推动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使司法、执法机关有法必依,不仅不会造成原有体系的不和谐,相反是对原有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人肉搜索” 公民隐私权 保护 “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立法中予以规范,以便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一、“人肉搜索”含义及特征 “人肉搜索”是作为基于网络互助与知识分享精神而诞生的一种新的信息搜索方式,是一个依托大规模人工参与而不再单纯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类型,按照Google公司的说法,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在网络社区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请网友帮忙找一些资料、文章,或者找一首歌,“人肉搜索”的业务起源于此,这也是其最主要的应用。①而通常所提到的在社会层面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机制,只为狭义的“人肉搜索”(本文中论述的概念主要指狭义上“人肉搜索”),它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人肉搜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搜索工具。它依托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第二,其建立目的在于通过网站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或通过一些较受欢迎的网络论坛来交换信息,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从而找出搜索目标的所在地、工作、背景、详细身份资料等。 第三,“人肉搜索”无用户身份的限制,其对参与者学历、性别、能力无特别要求,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此特点有利用在最短时间内发动一定数量个体,迅速揭露一些法律无法触及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还可延伸至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而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经过搜索,一些未经授权公开的个人资料暴露于网络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也将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及负面影响 “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白鹿原》的创作特色 | 下一篇:试论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搜索 公民 隐私权 保护 | 2013-03-19 09:42:5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