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较旧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上市公司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新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某些盈余管理手段的应用空间,但也产生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况且会计准则的改进也不可能根除盈余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K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合理的盈余管理是企业出于良好的管理目的,合理、合规地选择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而盈余管理的滥用则是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异常行为。目前,在我国盈余管理大多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并且缺乏约束,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Schipper,1989)。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账面盈余的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会计准则制定方通过其推行的规范框架,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财务报告模式,企业管理局籍此向企业外的利益关系人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而会计报告对企业经营进行的业绩优劣显示,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利益关系人的有效决策。为使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报告以可靠的方式有效地描绘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加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利益,会计准则制定者必定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平衡。而这个平衡过程是主观的认识和评价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围经济圈的影响。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及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利益的影响也将成为会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建设过程中不可遗失的“砝码”。会计准则虽能制约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行为能够通过弹性地运用会计准则来操纵会计数据,并没有公然违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合法性。即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漏洞和相关选择权的利用,使其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高手。由此,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与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反牵制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圈。具体而言,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企业各方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行为,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这使得企业管理局有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选择和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准则的选择、判断空间,进行不当盈余管理并且导致资本市场出现危机,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而开始新一轮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提高会计信息市场信息质量。由此可见, 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 下一篇:校本教研的实践与反思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盈余 管理 | 2013-03-30 11:38:4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