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幼儿从小开始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爱,自己是个被动的爱的接受者。这些爱的累积,渐渐地使幼儿感受了爱,从而懂得了什么是爱,以及爱的意义。于是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回报爱的需求,最后将这种爱的态度,爱的需求付之于行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在付出爱的同时,所获得的爱的满足感与快乐感还进一步加深了爱的需要和实施爱的决心。如此反复循环,螺旋上升,一个儿童或一个成人从一个消极的爱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个具有爱的胸怀和爱的能力的给予者。但是要记住这爱的发展中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点拨。那么,怎样给幼儿以爱?怎样让幼儿接受并产生爱的体验,懂得爱?怎样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变成幼儿的态度和需要,以及如何实现爱的给予?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为幼儿创设的给予爱和实践爱的环境。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报道,有的子女婚后对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严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倾注全部的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主要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子女爱的情感只是单向地输入,而不双向交流,父母把爱倾注给幼年子女的同时,没有培养孩子也去爱父母、爱别人。不孝之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而他却不用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会体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没学会付出爱。 [关键词]同情心,爱心,教育 一、初步认识什么是“爱” 爱心,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爱是一种态度,一种需要,而且还是一种行动,说它是高尚的行动,那是因为爱的行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一般人把爱狭隘地理解为是接受爱的施予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其实不然,爱的本质特点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是给予爱的行动。而爱的情感体验是在接受者与给予者的爱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肯定的体验,如激动、喜悦、感激、崇拜、幸福等等,如果离开了对人生的态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爱的行动,怎样理解上述的体验究竟是爱,还是别的什么?而且,事实上,只有当将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一个总是等待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来给予爱,而自己从不愿付出爱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别人爱的,哪怕是他已经得到了爱,这就是爱的双向性。你想享受爱的幸福吗?请你先要学会付出爱。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让孩子从小就用童心通向童心,用爱心培育爱心,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幼儿期品德教育目标中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素质水平,道德品质的优劣都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即前同一段的发展将成为后一段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生理学,幼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就读的3-6岁的幼儿,正处在智商、情商成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所以我们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让他们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论邮政投递改革发展之路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幼儿 爱心 同情心 培养 | 2013-04-08 09:02:0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