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 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良好行为 习惯 一、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提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往,我们总是将它和“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挂上钩,于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样既没有尊重学生,也不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各项活动规则,更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主体,能较自觉地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活动或游戏中,我们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怎么做,可组织幼儿讨论,师生共同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活动规则,由“老师说要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如:在图书区,开始,经常有孩子大声讲话、图书乱放,教师不可能时刻看着他们、提醒他们,于是,活动前,我让孩子们讨论“你去过图书室或书店吗?人们是怎么看书的?他们会说:我去过我爸爸学校的图书室,里面很安静”、“我妈妈带我去过书店,里面的书放得整整齐齐,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了在图书室里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教师不再为孩子不遵守规则而花费大量时间,孩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组织这样的小小讨论会,让幼儿自己去交流、讨论,从而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让孩子在自主的氛围中,自己的决策中自觉地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二、注意示范性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生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学生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学生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孩子在校的时间,我们要处处留意、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注意孩子的言行,适时地加以引导。记得有一次,孩子们都陆续离校了,还有小明、雯雯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没来,我开始准备整理桌上的东西,我请小明小朋友帮我拿了畚箕,拿完后,我说:“谢谢你”!她腼腆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走开了,教师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帮我拿东西是应该的,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应用心理学知识做好我监当前.. | 下一篇:浅谈我国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生 良好 行为 习惯 养成 | 2013-04-10 08:27:4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