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建筑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范例,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许多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屋顶计划,使得建筑光伏集成技术如旭日东升,蓬勃发展。1997年6月美国宣布了“克林顿总统百万屋顶光伏计划”,2010年完成;欧洲于大致相同的时间宣布了百万屋顶计划,于2010年完成;日本政府在21997财政年度计划安装9400套4kW的屋顶系统,总计37MW。日本政府的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安装5000MW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德国联合政府在欧洲百万屋顶的框架下于1998年10月份提出一个光伏工业20年来最庞大的计划即在6年内安装10万套光伏屋顶系统,总容量在300-500MW,总费用约9.18亿马克。该计划于1999年1月实施,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对德国的PV工业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光伏系统和建筑结合将使太阳能光伏发电向替代能源过渡,成为世界能源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
3.2太阳能热水器
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商业化程度最高、应用最普遍的技术。1998年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总保有量约5 400万m2。塞浦路斯和以色列人均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面积居世界首位,分别为1m2/人。日本和以色列太阳能热水器户用比例分另为20%和80%。21世纪热水器将仍然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最主要市场之一。目前虽然许多国家都得到了较普遍应用,但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用户比例还非常低,约1%-2%,同日本的20%和以色列的80%相比,相差很远;此外,服务业、旅游业、公共福利事业等中低温热水应用市场也非常大。1997年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约7亿美元。2015年世界人口约70亿,如果热水器用户比例达到20%(日本今天的水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将非常显著。
3.3太阳能建筑
发展很迅速。80年代国际能源组织(IEA)组织15个国家的专家对太阳能建筑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造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建筑。试验表明,太阳能建筑节能率大约75%左右,已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建筑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1/3,其中空调和供热能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市场。太阳能建筑的发展不仅要求建筑师和太阳能专家互相密切合作,而且要求在概念、技术上相互融合、渗透、集成一体,形成新的建筑概念和设计。目前太阳能建筑集成已成为国际上不仅要求有高性能的太阳能部件,同时要求高效的功能材料和专用部件,如隔热材料、透光材料、储能材料、智能窗(变色玻璃)、透明隔热材料等,这些都是未来技术开发的内容。
3.4太阳能热发电
目前热发电系统主要有3种类型:槽式线聚焦系统、塔式系统和碟式系统。槽式系统是利用抛物柱面槽式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到管状的接收器上,并将管内伟传热工质加热产生蒸汽,推动常规汽轮机发电;塔式系统是利用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焦到一个固定在塔顶部的接收器上,以产生很高的温度;碟式系统是由许多镜子组成的抛物面反射镜,接收器在抛物面的焦点上,接收器内的传热工质被加热到750℃左右,驱动发动机进行发电。
以色列鲁兹(Luz)公司1985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的Mojave沙漠是建成9个槽式发电装置,总容量354MW。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系统效率由起初的11.5%提高到13.65,发电成本由26.3%美分/(kW·h)降低到12美分/(kW·h)。但二十几年来这种系统没有扩大和推广,可认为只是一种大型的商业化示范系统。其它2种处在研究开发和示范阶段,其中由于碟式系统光学效率高、启动损失小及效率高达295,在3类系统中位居首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同其它太阳能技术一样,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其它太阳能技术一样,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其商业化程度还未达到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的水平。太阳能热发电正处在商业化前夕,预计2020年前,太阳能热发电将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4.我国太阳能利用概况和21世纪发展思考
我国太阳池的研究始于1958年,1959年研制成功第1个有实用价值的太阳电池。1971年3月首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2颗卫星上,1973年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80年代中后期,引进国外太阳电池生产线或关键设备,初步形成生产能力达到4.5MW太阳能光伏产业。其中单晶硅电池2.5MW,非晶硅电池2MW,工业组件的转换效率单晶硅电池为11%-13%, 非常硅电池为5%-6%。
我国光伏组件生产逐年增加,成本不断降低,市场不断扩大,装机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延安太阳能的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