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食品安全及监管制度研究
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
内 容 摘 要
本论文大纲是探讨中国现存的食品安全制度完善与制度立法问题,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怎样给中国人民一个安全的食品体系,建立对中国制造,特别是中国制造的食品如何给国内外人们一个信心。以从前特有的例子为参考,滲入了解现存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激发大家对食品安的重视,以法学角度给大众一些建议与提倡,令中国的食品安全能得到保障。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食”总是优先考虑的大事,可以说,“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亦和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为此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都很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早在95年我国就已经颁布施行了食品卫生法。但近些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如被媒体广为报道的“三鹿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等重大公共食品安全事件,件件令人触目惊心,也件件让百姓心寒不已,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事件”,更是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何从不忽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我国却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依靠公民自身的道德保证,还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最终还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予以规制和保障。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全国人大法工委着重就法律制度上如何预防和处置这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终于在“三鹿事件”发生近半年后,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于09年2月28日通过,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7月8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环节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也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角度,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危害,指出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总结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借鉴域外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运用现代法治思想和食品安全监管建设理论,从食品安全与我国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的建设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最终从指导思想和具体制度两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安天下安,食安需多方综合治理,但政府要加倍严管。严管要靠体制机制,更要靠制度。当今世界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二是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问题。全文共设以下7章:第1章导论。主要分析国际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与历史背景,论证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及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对国内外研究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述评,指明研究的进展状况及待突破的难点问题,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及重点问题。第2章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的相关范畴与主要理论基础。1.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成本、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等相关范畴内涵界定。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理论;(2)人口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3)消费经济学理论。3.西方经济学关于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经纪人”假设理论;(2)信息不对称理论;(3)政府规划理论;(4)制度经济学理论。第3章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成因及艰巨性分析。1.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及特点:(1)运动式监管;(2)分段式监管;(3)部门式监管;(4)多头交叉监管;(5)以罚代管。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失控与无效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1)食品生产者方面的原因分析;(2)食品流通方面的原因分析;(3)食品消费方面的原因分析。3.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1)食品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2)食品生产与流通的过度分散性;(3)食品添加剂的模糊性;(4)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食品监管者之间的多维博弈。第4章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及启示与借鉴。主要有:1.发达国家(美、英、法、德)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述评;2.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经验借鉴。第5章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合理化。主要包括:1.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价机制之上;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与创新;3.中国食品监管组织机构优化与创新。第6章“经济人”自利本性与中国食品安全法制化。主要包括:1.“经济人”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2.中国食品“经济人”的本性分析;3.食品“经济人”自利本性的法律规制;4.将食品安全全程法制化。第7章健全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这主要包括:1.制度监管食品安全的功能与作用;2.强化中国公共的食品安全主体的责任制度;3.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制度建设。具体建议为:(1)健全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监管责任;(2)完善政府监管协调及应急处置制度;(3)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及“红”、“黑”名单制度;(4)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与有奖举报制度;(5)实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网络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药是一柄“双刃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农药暴露使生产者长期接触农药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而且会导致了难以分解的部分农药有效化学成分在农产品中的聚集,形成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仅危害到国内民众的健康,还会产生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恐慌。随着国际市场上日趋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或农产品进口国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手段,我国日显恶化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巨额损失。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避免农药残留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和探讨研究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政府规制等经济理论入手,深层次探讨和研究导致农户农药的滥施乱用以及政府监管缺失的理论根源。然后,从生产者、政府监管和农产品贸易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成因。最后,又研究了农药残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源自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2)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影响农药残留。3)农药残留监管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仍没有得到切实改观。4)农药残留除了危害人体健康外,还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扰乱农产品市场和阻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经济影响,以及恶化食品安全、损害政府形象等社会影响。5)农药残留标准具有贸易保护和福利效应。6)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损失。大量出口农产品被扣留、退回,仓储、检验费用增加,出口成本增加,农产品竞争力下降。7)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8)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实行以下措施:①四大战略:绿色战略,产业化战略,法制化战略,标准化战略;②加大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③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④规模化经营;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制度。
参 考 文 献
《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