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在配合比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法则:
(1).灰水比法则:混凝土的强度与水泥强度成正比,与灰水比成正比。灰水比在确定后不能任意改变。这里的“灰”包括所有的胶结材料,也被称为胶水比。
(2).混凝土密实体积法则:塑性混凝土总体积是水、水泥(胶凝材料)、砂石密实体积之和。这一规律是计算混凝土配合比的依据。
(3).最小单位用水量或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法则:当水泥与水的比例固定且原材料固定时,采用满足工作性的最小水量(即最小浆料量)即可得到体积稳定且经济性好的混凝土。
(4).最小水泥用量法则:为了降低混凝土温升,提高混凝土抗环境因素的能力,在满足混凝土早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水泥材料中的水泥用量。
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选择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主要包括水胶比、浆液比、砂率和减水剂用量。
(1).水胶比:水灰比(或胶凝比)不仅对混凝土的强度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也有很大影响。水灰比大的水泥石具有较大的毛细孔隙率、较高的渗透性和较低的耐久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5]中由于对耐久性有要求,规定了最大水灰比与最小水泥用量。对于高性能混凝土,为达到低渗透性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其水灰比不宜大于0.35~0.40。有研究表明,硅酸盐水泥水化时,结合水约占水泥重量的22%,即在目前所用水泥和高效减水剂的条件下,采用普通的拌合、浇筑和养护技术措施,最佳水灰比约为0.22。水灰比小于0.22,则水泥石达不到足够的密实程度,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水灰比取值范围应为0.22~0.35。如陕西钟佳墙采用0.236的水胶比,掺加Ⅱ级粉煤灰配制出C80的泵送达流动性混凝土[6]。
(2).浆集比:在确定了水灰比后,胶结材料总量反映了水泥浆与骨料的比值,即浆液比。试验证明,高性能混凝土中水泥浆与集料的体积比为35/65。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良好流动性,需要大量的胶凝材料。但随着胶凝材料的增加,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增大。根据经验,HPC胶凝材料总量不应超过550kg/m3,并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降低而减少,但至少不应小于300kg/m3。另外,由于水灰比低、水泥含量高,高性能混凝土将具有较高的水化热、较高的温升,容易引起体积变形、温度裂缝。因此,从技术和经济方面考虑,有必要添加辅助胶凝材料,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和干缩率,提高抗化学侵蚀能力,增加密度,降低成本。一般用10%-30%的辅助胶凝材料代替水泥,可单独与硅灰、矿渣、粉煤灰或硅灰、矿渣混合。
(3).砂率:当水泥浆的数量是固定的,细骨料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比粗集料更明显。当重量固定时,细集料的表面积远远大于粗集料的表面积。所有的骨料表面都需要用胶凝材料浆料包封。因此,砂粒级配和砂率的大小对浆体都有一定的要求。直接影响。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较大,如果细集料用量少,粗骨料用量较大,可以减少水泥浆用量,比较经济,还可以获得更高的强度,所以容易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适合的砂率。P.K.Mehta认为[4],应用适当的粗集料,水泥浆/集料的体积比为35/65的条件下,可以制造出尺寸稳定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在粗集料最大粒径为12~19mm时,推荐的砂率为36%~39%。通过对国外典型工程和实验室配合比的统计,发现对于28d抗压强度为60~120的高性能混凝土,砂率大多在34%~44%范围内;当强度在80~100之间时,砂率主要集中在38%~42%之间;且随混凝土强度的增高,砂率呈减少的趋势。如内蒙古杭美艳采用0.36的砂率,掺加650㎡/kg的超细矿渣配制出C80的高性能混凝土[7]。
(4).减水剂掺量:在低水灰比条件下,很难配制出高性能混凝土,因此必须采用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具有很强的分散效果,减水率可达30%以上。当水泥用量大或水泥颗粒较细时,分散效果更为显著。超塑化剂的掺量约为水泥质量的1.0%,或添加0.8%-1.0%的超塑化剂和0.2%的木质素磺酸钙来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当胶凝材料用量较大时,应增加高效减水剂的用量。
(三)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1.搅拌。混凝土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的要求进行准确称重。称重允许的最大偏差应满足以下要求(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掺合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混凝土搅拌采用卧式、行星式或逆流强制搅拌机,原材料计量采用电子计量系统。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不得超过3分钟。在热季或冷季搅拌混凝土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原材料的温度,以确保混凝土的模温满足要求。
2.运输。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均匀性,各项性能指标无明显波动。运输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升(夏季)或冻结(冬季)。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进入运输容器或蒸发。
3.浇筑。(1)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含气量、水胶比和泌水率在混凝土浇注成型前应通过专用设备测量,只有其搅拌性能达到设计或配合比要求的混凝土才能浇注成型。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自由落体高度不大于2m时,混凝土温度应控制在5-30℃(2),当混凝土浇筑自由落体高度大于2m时,应使用溜槽、管柱、漏斗等设备辅助混凝土输送,以确保混凝土的凝结。ETE不出现分层偏析现象。(3)混凝土浇筑应通过分层和连续推进进行。清除时间不应超过90分钟,施工缝不应随意保留。(4)新浇混凝土与相邻自硬混凝土或岩土介质的温差不得超过15摄氏度。
4.振捣。混凝土可采用插入式振动棒、附加式平板振捣器、表面式平板振捣器等振捣设备进行振捣。在振动过程中,应避免碰撞模板、加强件和嵌入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宜采用竖向振捣器进行振捣。每个点的振捣时间是基于表面水淹或大气泡的。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30秒,避免振捣。如果需要改变振杆在混凝土混合料中的水平位置,则首先应垂直缓慢地拉出振杆,然后应将振杆移动到新的位置,并且不应该将振杆放在混合料中并拖平。
5.养护。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迅速提高,一般3天达到设计强度的60%,7天达到设计强度的80%。因此,混凝土早期养护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浇注后,混凝土主要是用模具养护,辅以浇水,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试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