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激烈,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盲目让利,造成利润水平较低。
各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市场往往在业务营销中更多考虑长远因素,考虑所谓的“综合收益”,在综合考虑收益时,对于单笔业务中的中间业务收益往往忽略不计,使得免费提供某些业务的中间业务服务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而在竞争中,处于资源相对劣势的中小银行不得让利程度较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收入结构占比较低。目前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会免受客户对账单相关费用,对于个人的短信通知费用,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定期收取外,部分大型银行及大部分中小银行均免于收取。而对于个人开户费用,中小银行为了争揽客户,几乎都免于收取。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免于收取,也降低了部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仍然将“吸收存款、组织贷款”,赚取利差作为盈利主要手段,利润水平与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2.我国商业银行间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够,中间业务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间还较短,总体的产品研发能力较低,市场上各家商业银行之间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几乎雷同,即使有商业银行能够研发出相关产品,但很快就会被同业模仿,趋于新的雷同。在客户进行选择商业银行时,中间业务产品与服务水平不是作为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往往是,理财家家银行有,哪家银行预期收益高就转哪家,银行卡服务银行也相似,哪家银行免费活动多,额度高,就办哪家的卡。中间业务没有成为银行细分市场,客户按需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
3. 各商业银行考核机制不合理,为了完成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畸形发展。
很多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中间业务发展列入本行的战略规划,将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纳入对经营机构的绩效考核目标内。为了完成任务,在考核高压和高额的利益吸引下,商业银行往往会走捷径,为了完成中间业务指标,通过手中掌握的资源,将利息收入转入收费,或者强行向客户搭售产品,特别是针对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普通客户,出现了许多霸王条款,收取了收取中间业务收入,并没有提供实际服务的情况。出现了以贷收费(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而收取费用)、浮利分费(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变相提高利率)、借贷搭售(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转嫁成本(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等不规范经营的行为。不规范经营行为造成中间业务的“杀鸡取卵”式发展,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感,从2012年开始的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七不准、四公开”的政策的开展力度上可见一斑。
四、新形势下我国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扩大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
作为信用中间人,通过支付结算、代理、担保、托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职能作用,并通过业务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2.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分散经营风险。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代发业务、代收费用、现金管理业务、代理保险销售、基金托管、咨询服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对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办中间业务可以沉淀低成本资金,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发展风险程度低的中间业务,不仅商业银行不会因此背负较大负债压力,更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存在一定的稳定关系,拓宽了商业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更进一步起到通过利润补充资本,从而稀释风险。
3.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银行服务水平的高低,银行产品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吸引优质客户的重要因素。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内和更大程度上快捷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要,从而增加客户的对商业的“粘性”,从而在竞争中争得主动权,取得优势。
4.发展中间业务,可以规避资金不足的约束及部分地规避资本金的约束,满足资本监管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由于中间业务的特性,中间业务属于低资本消耗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将资本消耗控制在较低水平,实现资本报酬的最大化。同时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将促进利润增长,并弥补资本中,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巴塞尔协议Ⅲ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家商业银行均会面临的挑战,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5.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优化盈利方式,促进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调整收入结构。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空间逐渐减小变窄。在利率市场化来临后,商业银行将进入“微利”时代,传统靠较高息差获取高利润的方式必须转变,商业银行发展必须转型。台湾1989年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先飙升20%至50%,随后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再进而是银行资产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众多中小银行倒闭。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近,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率大战的硝烟已起,加之银行金融“脱媒”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对于我国内地商业银行即将面临的市场压力,应该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历史经验,避免走弯路,提前通过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做好收入结构的调整,提高抗风险能力。
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具有占用资金少,风险相对小、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中间业务不在资产与负债表内反映,可以改变当期收益,并在总体上影响资产的收益率。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目前的状况看,虽然目前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中间业务收入目前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然不高,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却很大,发展迅猛。因此,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切实增加商业银行收入,避免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式作为单一的收入增长来源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资产业务利润增长的依存度,广开财源,取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将较为单一的资产形式和获利手段调整为较为多元的收入来源,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提高总体资产质量,取得较为稳定的经营成果。
6.商业银行通过中间业务发展,提升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共赢。
由于社会公众对于商业银行高利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生存受到严重挤压,而通过合理优化中间业务,切实提高公众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服务,让利于社会弱势群体,让利小微企业,改善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唯利是图的不良印象,实现整个社会的共赢。
五、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外部条件的铺垫,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发展中间业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1.提高对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尽快实现转型,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是一段时期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而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分析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间的快速发展是现代商业银行成长的必然阶段。2002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了《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间提到,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不20年的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总量从0.91万亿美元发展到近31万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33倍⑥。同期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资产总额和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而中间业务收入在此期间快速增长,成为主要利润来源,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总收入的占比最高达到了70%。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规律,无论从美国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还是从台湾、香港地区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后,传统的商业银行与业务受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而萎缩,利差收入减少,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将被大幅挤压,依靠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将难以维持生存,转型发展,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将是商业银行维持利润,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既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也要看到国内商业银行以发展中间业务带动商业银行发展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从而因此,无论是国内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部门,均要高度重视中间业务发展,并进一步做好深入研究,从产品研发、政策制定、人员准备、资金导向、设备投入等各个方面加大力量,形成合力,全方面地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