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力行业包括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及其他四家电力公司: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这些电力公司的资本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比较保守单一,同时融资顺序有待优化。电力行业技术经济的特点如下:
(一)、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
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方便的二次能源,电力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提供充足的电力,是保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力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经济越发达,电力越重要。按照国际机构的统计表格内容,电力被称之为公用事业(Utilities)。发达工业国家也把电力行业称为公用事业而不称为工业。即使近些年来这些国家搞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行业也仍然称为公用事业,或被认为仍具有公用事业的特征。这是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工业企业的一个根源。并直接影响到电力行业财务治理结构体系中财务治理主体、财务目标、财权配置方式等基本要素的确定。
(二)、资金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明显、投资回报率不稳定
电力建设所需投资额巨大。就发电企业而言除去那些极小规模的热电站水电站,稍具规模的发电企业(60万千瓦时的机组)从筹建到正式投产一般需要三十到四十几个亿的资金。装机容量越大,所需投入越多。至于更大型的水力发电企业资金需求就更多了,三峡工程筹资更是高达两千多个亿。电网建设所需的资金一样不菲,2004年里,两大电网公司的投资总额之和己接近一千五百亿元。
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不稳定,建设周期长。从前期调研立项审批开工,到建成投产一般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若发生政策波动,则需要十多年间。投资回报率不稳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电力项目往往需要巨额银行借项目的前期费用及资本金的投入巨大,而且基建期无收益,建成投产初期一般执行临时上网电价而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亦即巨额投资在投产前的若干年内仅毫无回报,而且要承担亏损的风险。进入稳定生产期后,企业经济效益基本决于核定发电量尤其是上网电量,相应地还要受到核定上网电价以及各种税费策的影响。加上单位装机成本的增加、燃料单位成本的上升,且量下降、机组利用小时率的下降等等都使得电力投资的回报率并不稳定,存在
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特点,一方面增强了在电力企业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迫切性,同时又给完善财务治理结构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三)、存在资本进出壁垒
电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其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必要的资本量制和政府的进入管制上。虽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投资主体多元的格局已逐步建立,但是由于输电环节和供电环节对网络线路设备依赖性很强,规模经济显著,具有很明显的垄断特征。我国目前对电力行业仍进行着严格的进入管制,实行供电营业许可和营业执照制度。对于发电环节,我国原来实行的直是以审批制为特征的投资体制,大中型的电力建设项目要由国家计委审批。到去年投资体制改革才决定由审批制变更为核准制。虽然核准制的实行为电力资带来了不少新的变化,可以说是迈向市场经济的一大步,但就综合情况来看,电力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明显。退出壁垒则表现为电力设备的专用程度很高,很多大型机组设备移做他用可能性很小,而且,由于电力行业公用事业的性质,退出有可能影响到用电安和社会稳定。因此,资本一旦进入电力系统,退出并不容易。这个特点,使得“接管”这一利器威力大打折扣。而且,在财权如何配置的多方博弈中,“威胁退出的可置信度明显降低。
(四)、电力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特征
电力市场作为电力生产者(企业)、电力消费者(用户)、政府及监管机构等市场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其构建、设计和运营操作不仅遵循经济学规律,而且也符合电力工业自身的生产规律和技术经济特点。严格来讲,电力市场也不具备一个完全垄断市场所要求的前提条件。例如,电能作为能源的一种,仍然具有替代性;传统的电力行业也并非由一个厂家完全垄断,即使假设在某一个区域电力市场内只有一个厂家,政府也会对该企业进行监控,以防止它因完全垄断而获取暴利,完成政府减少社会损失、增加社会福利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变成管制下的垄断市场了。从电力行业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认为,电力市场是接近寡头垄断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性和市场力、市场进入壁垒、厂家博弈策略、电价大战、科技创新与研发投资、用户需求弹性、市场信息透明与共享、市场监管等等。
四、电力行业财务治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一股独大”,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以前,我国执行的是国家独资办电的大政方针,电力行业呈现大一统的格局。经过二十来年的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就整个行业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按照“厂网分开”原则,由原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组而成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皆为中央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各集团公司旗下控股、掺股的发电企业国有股仍然占有绝对比例。武汉大学商学院的王合喜于2002年就深沪两地上市并且业务收入全部是发电、供电业务而没有附营业务收入的17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电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股所占比例重大。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国家股股东或者国有法人股股东,国有股拥有绝对控制权。(2)机构投资者比重小,持股比例低。(3)股权集中度高,且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准。这种股权格局下,大股东控制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财务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此时的公司财务治理行为往往就是大股东及其代理人的直接财务行为。大股东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往往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他们在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的同时并不承担公司经营的全部风险,剩余的风险留给了债权人,从而造成对债权人利益的忽视和侵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审计风暴中揭露出来的决策失误问题。
(二)、“内部人控制”现象明显
“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是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于1994年在分析转轨经济学时所提出来的,他所说的内部人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针对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在这里指称的“内部人”,特别地包括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利益群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电力企业的治理表现出较明显的内部人控制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既不仅仅是大股东主导企业的治理,也不仅仅是经理层大权在握发号施令,而是企业内部各个利益群体的力量大致均衡,或者是各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存在部分重合,结果是为了实现多方的“共赢”,不惜以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为代价,进行有意识的串谋,结成企业财务治理中的“利益共同体”。在这样的企业里,普遍存在较高的在职消费,优厚的福利待遇,快速增长的工资、奖金,一致对外的财务信息封锁或者是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如购置高级住宅、办公室、豪华轿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其主要“作案特点”是:一是借口疏通关系报销大量的费用。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经理人员借口疏通关系,报销大量有关差旅费、招待费、固定设施购置等费用。二是实施定向捐赠。在捐赠的借口下,将大笔捐赠指定移交给特定的关联人员。而且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职消费随意性强,过多过滥,甚至处于失控状态。这些行为既加大企业成本,侵吞企业利润。又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润被不断侵蚀、政府所能收缴的税收不断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同样被不断侵。这样的“内部人控制型治理”使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难以渗透进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三)、缺乏有效约束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1.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电力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极低,尤其是,电力企业对于破产机制来说具有超然的免疫能力,加上电力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电力企业经理人员基本无须承担产品竞争失败的责任。当前的市场约束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微不足道;2.缺乏强有力的职业风险约束。职业风险约束机制,即把经理们的荣誉、地位、工资待遇同企业经营绩效紧紧联在一起,使经理人员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显性的物质报酬过低、隐性的职位消费过高,由于我国国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一般与职工的工资挂钩,只允许是职工工资的若干倍,因此电力企业经理人员的显性物质报酬并不高;但与此相反的是,电力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却是无所不包。企业经营者一般享受着高标准的隐性收入,如高级家庭住房、豪华办公室、昂贵轿车、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公费旅游、娱乐、高档礼品等。原国家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高严,就曾被媒体暴出,在某次开会期间一直住在每晚8888元的豪华总统套间里。这些隐性收入过高对企业治理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而电力企业的现实状况是,只要不犯太大的原则性错误,且和上级领导处好关系,即使企业经营极差,照样可以易地为官。3.道德约束缺乏。道德思想属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范畴,合理的道德思想将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旧的非正式制度已被打破,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非正式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旧已破而新未立,意识形态混乱不足为奇。在市场经济的旋涡中,电力系统经过近二十年改革的反反复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抑制了人们道德责任感的生长,弱化了建立在道德评价之上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由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是一椿开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监管工作很多方面有待切实到位。而整个行业又缺乏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执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等等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旦激励一约束机制不相容,那么,在足够的利益驱动之下,企业的内部人员将敢冒任何风险,藐视一切法律规章,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行业内部财务人员素质亟待整体提高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符合制度设计要求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去具体执行,再完美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设计也将沦为空谈。综观整个电力行业,由于多年来的相对封闭,全行业很少引进新人。“自己的子弟就业问题还解决不了,更何况外面的……”这样的逻辑在电力系统内被视为是理所当然。因此,电力行业内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显得十分稀缺,大量的财务人员水平停留在簿记的程度上,几十年工作仅仅是重复着某一个会计科目的核算,这样的情况在电力系统内并不鲜见。能够认识到财务的强大功能,将掌握的大量会计信息转化为财务资源信息,进而为企业经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五、完善电力行业财务治理的措施
(一)、优化股权结构,塑造合理的股东主体 论电力企业财务治理(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