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显著,但中国现有的贸易竞争力却与中国进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协调。
表2:2006年中国与美国、欧盟主要制造业指数的比较
SITC商品分类 中国修正结果 美国 欧盟
5类 0.21 0.65 0.64
6类 0.22 0.56 0.63
7类 0.24 0.63 0.64
8类 0.11 0.46 0.65
表3:2008-2009年度中国与主要国际竞争力强国的排名对比
国家 综合国际 国外市 竞争 价值 外销渠道 生产过程
竞争力 场规模 优势 链 控制权 成熟程度
美国 1 2 12 8 4 11
瑞士 2 30 2 5 3 4
丹麦 3 44 3 6 10 5
瑞典 4 28 5 1 17 2
新加坡 5 11 16 14 57 14
芬兰 6 47 6 7 14 6
德国 7 3 l 4 2 3
荷兰 8 14 9 9 9 8
日本 9 4 4 2 8 1
英国 12 8 15 15 13 20
法国 16 10 10 3 1 7
中国 30 1 7l 55 47 59
注:根据WEF(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年的相关数据整理,共134个经济体参与排名。
(二)我国重点外贸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
加工贸易是我国重点外贸行业产业内贸易形式,如机电产品、纺织和服装、高新技术产品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沿海地带为改革试点设立经济特区,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加工贸易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上已超过一般贸易,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我国加工贸易形式从传统的“三来一补”发展为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协作生产(又称转包贸易、OEM)。
我国的加工贸易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9.8%。来料加工的好处在于,中方企业不必支付原材料采购费用,也不必为产品的销路担心,这在中方企业规模有限、参与国际分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到80年代末期,这种贸易方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到53.1%。随后,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05年达到了78.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新的局面,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我国。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易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
1、用钱纳里和泰勒对产业发展三分阶段划分的概念来描述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正处在早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并兼有向后期发展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的低层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平分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已经显著曾强,但是,从贸易方式看,拥有庞大贸易规模的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却远不及发达国家,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国际竞争力水平低。进一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分析,也可以得到相近的结论。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的外贸市场规模很大,“国外市场规模”指标排名世界第一,但由于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依靠低成本或本地自然资源,“竞争优势”指标排名第71位;由于参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环节低级、单一,“价值链”指标排名第55位;由于外销渠道主要由外商控制,“外销渠道控制权”指标排名第47位;还由于生产方式以劳动密集型或非前沿技术为主,“生产过程成熟程度”指标排名第59位,导致中国综合竞争力水平只在第30位,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其他贸易大国。
总而言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显著,但中国现有的贸易竞争力却与中国进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协调。
2、产业内贸易对提升我国外贸竞争的作用
(1)产业内贸易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产业内贸易在给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亦可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相当大的份额仍是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的比较优势。但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在相对甚至是绝对的恶化,立足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面临丧失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格局十分脆弱,有可能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升我国技术产品的等级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虽然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初级产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深加工的重化学工业产品、机电产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可见,这种出口商品结构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求的产品特征相去甚远。要改善我国现有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在某些战略性领域赶超,形成有中国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实现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的内涵型扩张,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符合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要求,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增长
开展产业内贸易不仅意味着在最终产品的品种上进行国际分工,也意味着在日益细化的中间产品和加工工序上参与国际分工。对参与前一种分工的企业来说,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就尤其要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对参与后一种分工的企业而言,由于它将经济纳入了跨国公司企业垂直一体化的体系当中,以作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装配人与之合作生产乃至成为其下属子公司等形式建立了分工关系,也就必然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二)充分重视产业内贸易, 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 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因此, 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 发展高层的产业内贸易, 是我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大力发展我国技术实力, 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 即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工业产品, 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 即使在同一行业内, 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因此, 对别人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 也可以通过开发更新的差异产品或其他种类、型号的产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