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沟通,又可细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形式。常见的口头沟通包括演说、正式的一对一讨论或小组讨论、非正式的讨论及传闻或小道消息传播。口头沟通是所有沟通形式中最直接的方式。它的优点是快速传递和即时反馈。如果接收者对信息有疑问,可使发送者及时检查其中不够明确的地方并进行改正。此外,上级同下级会晤可使下属感到被尊重、受重视。它的缺点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失真的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好,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常见的书面沟通包括备忘录、信件、组织内发行的期刊、布告栏及其任何传递书面文字或符号的手段。它的优点是具有有形展示、能长期保存、并有法律保护依据等。它的缺点是:相对于口头沟通而言,耗费时间较长。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话或文字来传达信息。非语言沟通内涵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体态语言,指身体上动态的部分,包括身体的姿势,身体各部位的移动,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等;身体特征,指身体上静态的部分,譬如身体的高矮胖瘦,发式肤色,体形及身体的气味等;触摸行为,包括拥抱,爱抚及其他特殊的接触动作;音调语言,包括音质,声调,语气,节奏等;空间语言,是人际交往时个人使用与感觉所需要的空间,它包括适用于情侣及夫妻的亲密距离(15—45厘米),好朋友间的个人距离(35—120厘米),管理人员与职工或教师与学生间的社会距离(120—350厘米),在公开聚会场合与政治或知名人物保持的公众距离(350厘米以上);装饰物品,包括香水,口红,眼镜,衣着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具,建筑格调,室内设计,灯光,音乐等。
语言在沟通中起到了方向性或规定性作用,而非语言行为才准确地反映出话题的真正思想和感情。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语速、语调,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可以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有时可以直接代替语言行为,甚至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内容。美国学者米迪皮尔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看法,在某一交往过程中,35%的社会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两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一句话加上不同的表情、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效果往往不同。比方说有这样一句话: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暗示的)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他对这钱做了什么事,比如说借了)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他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他偷了别的东西)
三、选择沟通方式,提高沟通质量
由于不同的沟通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并适应不同的场合。所以,为提高沟通质量,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沟通层次、内容、情境、对象、文化等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各种沟通方式的组合。
(一)根据不同的沟通层次选择沟通方式
沟通一般分为信息、情感和行为层次三个层次。信息层次是沟通的最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沟通双方完成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任务,使信息得以交流。在此基础上,彼此产生一定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印象。情感层次是指在信息交流中,双方对所交流信息的译码和对对方的动机、需求、兴趣、性格、世界观的感知,都伴随着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外乎情感共鸣和情感排斥两种状态。如果情感共鸣,双方相互吸引,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情感排斥,就会形成疏远或紧张的关系。行为层次是沟通的最高层次,它是以信息层次和情感层次为基础进行的,是沟通双方的行为互动层次。由于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行为,因此,人们要根据沟通对象对自己的评价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建立心理相容的良好关系。
沟通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沟通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随着沟通层次从信息、情感到行为的提高,沟通方式也应从以浅层沟通为主过渡到深层沟通为主、从单向沟通为主过渡到双向沟通为主、从正式沟通为主过渡到非正式沟通为主,从语言沟通为主过渡到非语言沟通为主。
(二)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选择沟通方式
我们都知道有些话必须当面才能说清楚,而有些话又不好意思当面说。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选择沟通方式。以大家熟悉的人际沟通与网络沟通来说,人际沟通可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而网络沟通只能用语言或图画进行有限的情感表达;人际沟通可通过人格魅力进行气氛笼罩式的劝服,而网络沟通只能在相对平等的交谈中进行有限的劝服;人际沟通可以进行模糊沟通,而网络沟通的模糊沟通有限;人际沟通具有面对面的无法选择性,而网络沟通则信息选择性较强;等等。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所沟通的内容是否侧重于情感,是否属于模糊沟通,是否有信息选择性等来具体地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三)根据不同的沟通情境选择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与沟通质量(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