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职业经理人”制取代家族人管理是最佳选择,因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可以给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其组建适合发展需要的结构。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因此,由传统家族式到现代家族式,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将会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中国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也发现,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完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为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考量,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良好结合,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民营企业吸纳优秀的职业经理队伍参与经营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之路。
3.民营企业发展快管理薄弱滞后,机制落后
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加上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特别是财务、采购和高层领导等,实行严密的监控),内部管理混乱,其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再而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科学化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财务混乱,营销手段落后,奖惩制度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机制难以完善,多数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远瞻性,创新意识差,企业难壮大,管理经验及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的需要,一些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主的素质低,民营企业的创始者中许多人原来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辞职下海的工人、干部,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而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自身没有发展,管理水平达不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当其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特别是他们的思想落后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没有以前的冲劲而乏力的情况下,企业就很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一些专业管理人才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愿到民营企业去发挥才能,造成了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很难提高。特别是现阶段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老板的相互利用心态,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自脑”的不足和“外脑”的匮乏,必然导致飞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管理薄弱、滞后。
4.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和内涵,也是树立品牌优势的资本。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力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部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严重;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是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集于一身,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民营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二)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
1.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上的不完善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面上来看,虽然国家已将私营经济作为我国所有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认,并在十几个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引导、扶持与保护其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法规条例,但是私营经济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地位,因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目前,私企发展在宏观上面临着若干障碍,一是认识上、观念上政府需进一步端正对非公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再把它看成是对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政府需重新评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应该看到,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当程序上是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家不仅实现了增加税收,扩大就业这样的经济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催化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有利于人们更新观念,更加自觉地适应市场经济,因此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权宜之计,而是事关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2.法规政策与法制环境的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切实消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歧视现象,致使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为此,首先在加入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应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应拓宽其经营范围,解除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及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严格限制,以便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展市场,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尤其是从事高科技科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民营企业更需进一步地给予优惠政策,以利于其早日孵化成长,成为我国促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再次,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与国有、集体企业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可取得企业的控股权,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使其成为上市公司;最后,国家要大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应和别的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企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消除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企业存在着的制度上、观念上的不对称,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这一点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国为没有资金的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