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如何使自己进入某门行业才容易发展事业上的成就,这些最基础的认知,似乎没有像成功学这般的令人疯狂万人竞逐。大学生毕业时,没有方向的涌向某些知名企业,然后才考虑专业及个人所长。这种一窝蜂逐流的职业选择方式,欠缺对自身特点和环境的认识,往往造成了职业生涯的进退两难局面。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人生的规划息息相关,求职者应该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以免职业走弯路。
2. 求职是个性追求的时代
大学生求职,很热衷“结伴求职”,不是出双入对的情侣,就是成群结队的室友或同乡,往往投简历都是同一家公司。找工作并不是适合群体的活动。首先,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同学扎堆,人为加剧竞争态势,造成无谓“内耗”。其次,情侣结伴找工作,企业不喜欢,当事人也易受牵制。人才市场中信息多而杂,需要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和人结伴同行,易让用人单位产生此人“性格不独立,依赖性强”的印象,从而导致对其能力的怀疑。求职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应该勇敢地迈出去,畏手畏脚怎么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企业需要个性突出的那一类,随大流、个性平庸者,不是企业的理想人选。
求职者参加招聘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个人兴趣、优势并结合企业的要求对发展行业、工作职位作定位。在招聘会上投递简历时切勿“渔翁撒网”、随便乱投,而是要对特定企业及职位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投放。
三、为避免“海选”,企业应如何做好招聘工作
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不把时间、精力、财力浪费在“海选”做秀之上,作为企业的HR们应该关注于:
1、 深入细致的做好工作分析与人力资源规划。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所有活动的基石,只有做好了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才能为人力资源获取、整合等职能提供前提和依据。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系统设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招聘部门不仅关注求职者已具备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对“水下冰山”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的要求更应予以关注。
人力资源规划则是对企业一定时期需要填补的特定工作的数量。招聘规划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人才。用人时,才想到招人,必然会影响对人才质量的把关,因为急用,就可能降低用人标准,“凑合使用”。招聘规划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1).企业的战略规划。如公司要做哪些业务,其战略部署是什么,需要具备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然后确定什么素质的人能完成这些使命,这些人从哪里来,如何来等;(2).当前业务发展的人员需求。如业务量的增加,新业务的开拓,工作内容的重新调整等。(3).人员流动产生空缺职位的补充。
工作分析与人力资源规划分别决定了招聘的质和量。
2、 明确目标对象。
不同的招聘会面对的对象并不相同,我们要了解招聘会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人,判断到招聘会上申请职位的人是否为企业的招聘对象,否则企业可能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西门子校园招聘的案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西门子在招聘大学生方面采取主动方式,致力于促进并加强与中国优秀大学生的联系,对优秀年轻人进行培养与支持,将西门子的经营理念介绍给他们,等他们毕业后,再争取吸引他们加盟西门子。
在一般人眼里,出身名牌大学,经过国际著名大公司的熏陶,有着诱人的工作经历,就是有用的人才。殊不知,即使是块好材料,也不一定适合你的公司,能够在有序的环境里发挥自如的优秀人才,一旦进入一个无序的复杂状态,往往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3、 招聘广告的条件设定要具体、量化。
在招聘时,需要对空缺岗位有明确的描述,便于应征者衡量自己是否合适。写得越含糊,公司招聘时给自己找的麻烦越大。
我们查阅铺天盖地的招聘媒体,量化的招聘广告实在凤毛麟角。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引来一大堆“垃圾”信件,增加HR们筛选简历的工作量,而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设置好“防火墙”。难怪HR们这样感叹:人力资源工作中最难的是招聘,而招聘中最累最繁的是筛选简历。 诚然,有些职位标准难以量化,要靠日后的面试、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才能做出评估,但是,有些职位标准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例如对比如下表:
模糊的要求 具体、量化的要求
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WORD会图文表格排版,会做PPT,会用Excel做统计
打字熟练 打字要求80字/分钟
卖场管理能力强 曾管理过近千平米的卖场
良好的销售能力 曾创造过单月(或单季)销售××万元的记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