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品牌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实现对消费者的交叉覆盖。并且还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即使一个品牌失败对其他品牌也没有多大影响。不过多品牌战略是地道的强者游戏,如果不是强势企业不要轻易尝试。
3、副品牌战略
副品牌战略是以企业中一个成功品牌作为主品牌,来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
副品牌战略虽然适用面窄,但内涵比主品牌丰富。例如河南福森药业的产品有几十种,但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一一记住它们呢?副品牌战略便是解决之道。福森利用单一产品的功能属性分别为其取了非常有个性的名字。例如治痛经的产品取名福森-痛经乐,补血的产品取名福森-血源等。由于副品牌定位准确,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副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品牌传播的重心一定要放在主品牌上,副品牌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4、担保品牌战略
达克宁、吗丁啉、西比灵等都是各自领域里比较成功的品牌,探究它们成功的背后人们会发现它们都是由西安杨森出品的。在传播品牌时西安杨森有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消费者。与其他品牌关系相比,达克宁、吗丁啉、西比灵等品牌与西安杨森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包装上“西安杨森”的位置并不突出,它只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但人们提起这些产品一般都会马上想到:哦这是西安杨森出品的。这就是担保品牌战略的效果。
采用担保品牌战略主要是想向消费者保证这些产品一定会带来所承诺的优点。因为这个品牌的背后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它有条件、有能力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担保品牌战略尤其适合推广新品。不过一旦有一天被担保者违背了承诺,那么担保人的信誉也将受到损伤。
5、品牌特许经营战略
特许人与受许人借助同一品牌在相同模式下实现品牌扩张达到双赢或多赢目的。当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统一的品牌、技术、管理制度、营销策略等之后,受许人要向特许人支付一定费用。品牌特许经营战略可以使品牌快速扩张,并能借助受许人的资金和渠道优势降低产品上市的风险与成本。在上海家喻户晓的金师傅馄饨和吉祥馄饨就是采用的此种经营方式。
6、品牌联合战略
品牌与品牌间相互联合以实现相互借势、达到1+1>2的目的,这样的品牌战略就是品牌联合。例如上海的多家百货零售商联合而成的百联集团。
品牌联合战略一般通过股份相互占有、技术相互转让、市场共同拥有的方式实现联合,各方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的生存与发展。
(三)品牌战略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品牌经济”,品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实物资产的作用。经历了理论教化和市场洗礼的企业,品牌意识迅速觉醒,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品牌意识已上升到品牌战略,从而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品牌战略对现代企业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树立现代企业品牌形象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品牌信息的迅速传播,如综合运用网站、电视及各种传统媒体发动强大的广告攻势,通过对消费者购买意识的引导进行成功的公关推广,同时配合提供清晰、快捷、良好的服务等,使得许多富有价值的品牌没用多少时间就建立起来。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非常年轻的网易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品牌战略快速建立企业品牌形象有典型案例。
2、塑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品牌战略的实施也有助于企业塑造和宣示自身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团结和忠诚,可以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有共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纽带。
3、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相对于单一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竞争来说,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中更高层次和更具综合性优势的竞争,因为成功的品牌战略的选择与运用可以透过对市场的指导和对消费的引导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4、强化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纽带
企业品牌的独特功能和信息特征促使它成为企业与消费者这两个市场主体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成功品牌战略的实施将通过强化这种纽带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市场定位风险与成本,并通过无形附加价值来增强企业对顾客承诺的可靠性。
二、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
(一)品牌意识的萌芽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僵化体制中涌动出生产力解放的潮流。这一时期尚没有品牌意识,更谈不上品牌战略。当时的企业是“第一毛纺”、“第二毛纺”、“第三百货”、“第四百货”,计划格局下的编号成了品牌,加上市场短缺、供不应求,竞争在层面较低的简单价格竞争层次上,甚至价格都是计划性的、统一的。直至个体私营作为“补充”才冲破了计划定价的束缚。
80年代中期,一方面进口产品开始登陆中国;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他们追求一步到位的“高消费”,于是出现了认知品牌的需求。但当时的品牌意识非常幼稚,甚至缺乏鉴别能力,只能笼统地称之为“日本货”、“美国货”甚至是“进口货”,根本难以辨别品牌。于是用上几个拼音、取个洋名也非常受欢迎,买来太阳镜连上面的英文(或拼音)都舍不得揭下来,只能说是朦胧的品牌意识。
(二)从品牌意识到品牌战略
90年代初,中国市场上的商品开始丰富起来,供求关系逆转,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开始了辨别与选择。而厂商方面由于技术与产品的趋同以及普遍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已无法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判别好坏,只是根据品牌来识别和选择产品与厂商,品牌意识清晰地凸现出来。于是各种品牌专卖店在大中城市纷纷开张,品牌广告铺天盖地。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与选择,纷纷提出品牌战略。
从社会环境上讲,90年代初以后,政府大力倡导品牌战略,27个省市自治区品牌研究或促进性社团,新华社1993年创办《中国名牌》杂志,国家商标局开始评选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片《生死悠关话名牌》,品牌被政界、商界、学界、媒介4方联手炒得沸沸扬扬。但此时的品牌战略还只是停留在尽快提高企业知名度的较浅的层次。
90年代中期开始,是强势企业通过较为完善的品牌战略设计以淘汰杂小品牌的“清理门户”阶段。中国品牌杂、小、散、乱、多,生产要素组合不合理、规模效益差是经不起WTO和国际化考验的。因此,一些品牌不消亡,另一些品牌就难以做强、做大,企业必然只能在市场上作殊死搏杀,而此时往往决定胜负的就是企业能否选择并实施较为合理的品牌战略,也就是从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综合地培育并利用品牌,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各种战术手段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击败对手。以彩电业为首当其冲。从1996年3月起,以“长虹”为首,“康佳”、“海信”、“TCL”、“创维”等主导品牌实施集“价格、质量、服务、营销”等各种品牌战术手段为一体的品牌战略发起了“七大战役”,尽管最后表现为以大降价为主要的品牌表现形式,但仍然体现了从更高层面实施品牌战略的威力。最终到2000年,彩电业200多个品牌整合淘汰为70个品牌,且前10位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三)品牌战略素养全面提高
与20多年来国内市场演进同步,中国迎来了国际强势品牌的全面登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雀巢”与“麦氏威尔”; “宝洁”与“强生”。在与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中,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氛围中,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品牌竞争能力快速成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为中国“入世”完成了市场准备。纵观入世前的中国国内市场,尽管象通信、IT等行业国际品牌优势显著,但冰箱、彩电等家电行业的中国品牌却是捷报频传,全面收复失地,冰箱国产品牌的份额高达93%便是明证。“洋烟”除“三五”尚有一定市场外,其余的均几乎消声匿迹,“洋酒”市场下滑、价位下落,“洋茶”象“三顿”已难以抗衡茶叶王国的系列名茶。国际国内品牌的全面对话和交融,使中国企业品牌战略水准不断提升。
三、目前中国企业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